肾穿刺活检的利与弊

一、肾穿刺活检的优点
1.明确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
-原理:通过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精确判断肾脏疾病的具体病理类型,例如对于肾小球肾炎,可区分是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型、膜性肾病还是新月体性肾炎等不同类型。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病理类型的明确对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比如膜性肾病,根据其不同的病理分期等情况,治疗药物的选择和治疗疗程的确定都依赖于准确的病理诊断。在儿童患者中,明确病理类型有助于更针对性地制定治疗计划,因为不同病理类型的儿童肾病在预后和治疗反应上可能存在差异。
-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精确的疾病诊断依据,使得治疗更具针对性。不同病理类型的肾脏疾病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准确的病理诊断能避免盲目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原理:病理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组织损伤的程度,如肾小球硬化的比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程度等。研究发现,肾脏组织中肾小球硬化数目越多、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越重,往往提示病情越严重,预后可能越差。例如在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中,通过肾穿刺活检评估病理情况能够预测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时间等预后相关指标。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对于制定长期的医疗管理计划非常关键。比如在老年患者中,严重的肾脏病理损伤可能意味着更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提前做好肾脏替代治疗等准备。
-意义: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从而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准确的病情告知和预后咨询。医生可以根据病理评估结果,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发展前景,让患者和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后续的健康管理。
3.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原理:基于病理诊断结果,医生能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狼疮性肾炎为例,根据肾穿刺活检的病理表现,如是否有明显的狼疮活动、肾脏组织中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情况等,来决定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单独治疗还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根据病理结果制定的治疗方案比不考虑病理的治疗方案更能有效控制病情。在儿童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准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和精准。
-意义:使治疗更具个体化,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等。精准的治疗方案可以在控制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对患者身体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更能体现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二、肾穿刺活检的缺点
1.出血风险
-原理:肾穿刺活检是有创操作,会损伤肾脏组织,导致出血。虽然现代肾穿刺活检多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出血风险已大大降低,但仍存在一定概率。一般来说,肾脏穿刺后出现肉眼血尿的概率在10%-30%左右,而严重的大出血需要输血甚至手术干预的概率较低,约为0.1%-1%。在不同人群中,出血风险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较差等原因,出血风险可能相对略高一些;儿童患者因为肾脏相对脆弱,虽然总体出血风险较低,但在操作过程中也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以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应对:术后需要严格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液颜色等情况。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等,术后的观察和护理需要更加严格。
2.感染风险
-原理:肾穿刺活检是侵入性操作,存在引发肾脏周围组织感染的可能。虽然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一般在1%左右,但一旦发生感染,可能会导致发热、腰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抗感染治疗甚至进一步的处理。在临床实践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感染风险的防控措施略有不同。比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术后需要更加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
-应对:术前要严格进行皮肤准备等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腰痛等感染相关症状,一旦出现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3.其他少见并发症
-原理:还可能出现肾周围血肿、动静脉瘘等少见并发症。肾周围血肿一般较小的可以自行吸收,但较大的肾周围血肿可能需要输血等处理。动静脉瘘的发生概率更低,但其一旦发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治疗等。这些少见并发症虽然发生概率低,但一旦出现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医疗干预。对于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如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这些少见并发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有凝血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在肾穿刺活检后发生出血相关并发症包括少见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凝血功能,并在术后加强监测。
-应对:对于出现少见并发症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个体化治疗,如对于较大的肾周围血肿可能需要密切观察或进行输血等支持治疗,对于动静脉瘘可能需要介入治疗等。同时,在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尽量降低发生少见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