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老是做梦

一、生理因素影响
睡眠周期包括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快速眼动睡眠期是梦境发生的主要阶段,正常成人每晚通常有4-6个梦的周期。若睡眠不规律,如经常熬夜、倒班等打乱睡眠周期,会使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比相对增多,从而容易导致多梦。例如,一项对作息不规律人群的睡眠监测显示,其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长占比高于作息规律者,梦境回忆频率更高。
二、心理因素作用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影响睡眠质量。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平衡被打破,在睡眠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梦境回忆增多的情况。比如,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调节功能异常,睡眠中梦境多与负面情绪相关内容,进而感觉老是做梦。
三、环境因素干扰
睡眠环境不佳,如嘈杂的声音、不适宜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等都会干扰睡眠。当睡眠受到环境因素干扰时,大脑无法进入深度且稳定的睡眠状态,快速眼动睡眠期易受影响,导致多梦现象发生。例如,在噪音强度超过50分贝的环境中睡眠,受试者的梦境频率比在安静环境中高出约30%。
四、年龄相关特点
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睡眠调节机制不够完善,相对更容易出现多梦情况。这是因为其大脑对睡眠周期的调控能力较弱,快速眼动睡眠期相对活跃,所以儿童可能会频繁感觉做梦。
老年人:老年人睡眠浅,睡眠中易被轻微刺激唤醒,且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比相对减少但波动较大,当快速眼动睡眠期出现时就容易感觉到做梦,因而常感觉老是做梦。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同时可能伴随身体不适(如尿频、腿部抽筋等),这些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多梦。建议孕妇营造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可通过睡前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以改善多梦状况。
有基础病史人群: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或精神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等)的人群,其睡眠障碍往往与基础疾病相关,容易出现多梦情况。这类人群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医生指导下改善睡眠,必要时可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睡眠相关状态。
六、非药物干预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周末也不随意打乱,有助于调节生物钟,维持正常睡眠周期,减少多梦发生。
睡前放松:睡前可通过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放松身心,避免睡前接触手机、电脑等发出强光且易使人兴奋的电子设备,让大脑逐渐进入放松状态,利于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多梦。
改善睡眠环境:选择安静、避光、温度适宜(一般18-25℃)的睡眠场所,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营造良好睡眠环境,降低环境因素对睡眠的干扰,从而减少多梦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