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什么时间运动最好呢

傍晚时分(17:00-19:00)
身体状态方面
从身体的生理状态来看,此时人体的体温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研究表明,人体体温在下午会达到一天中的峰值,而体温升高有助于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降低运动中肌肉拉伤等损伤的风险。例如,相关运动医学研究发现,在体温较高的时段进行运动,肌肉的伸展性比其他时段更好,能够让运动表现更出色。同时,傍晚时人体的心率和血压也较为平稳,适合进行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运动。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个时段相对更安全,因为此时身体已经适应了白天的活动,心血管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仍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刺激心血管。
运动类型选择
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等。慢跑时,每周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来说,慢跑速度可以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左右;而对于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速度可适当降低,保持在每分钟80-100步。骑自行车的话,中等强度的骑行,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为宜,最大心率的计算方法是220减去年龄,比如30岁的人,最大心率就是220-30=190,那么中等强度心率就是190×0.6-190×0.7,即114-133次/分钟。
睡前2-3小时(20:00-21:00)
身体状态与运动效果
如果选择在睡前2-3小时运动,这时候运动可以起到一定的放松身心作用。从神经系统角度来看,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缓解一天的紧张情绪,为睡眠做好准备。但需要注意运动强度不能过大,因为如果运动强度过高,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反而不利于入睡。例如,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拉伸运动,像瑜伽中的简单拉伸动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失眠人群来说,这个时段进行适度的拉伸运动可能会有帮助,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而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运动前不要吃得过饱,因为运动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比如有胃溃疡的患者,运动前1-2小时可以适量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香蕉、全麦面包等,然后进行轻度运动,运动后也不要立即进食,等待30分钟左右再进食,避免影响消化和睡眠。
早晨(6:00-8:00)
身体状态挑战
早晨运动需要注意身体的适应过程。经过一夜的休息,早晨人体的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血压也可能在早晨有一个小高峰。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早晨运动存在一定风险。相关研究发现,早晨6-10点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因为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容易波动。所以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不建议在早晨进行剧烈运动。而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如果要在早晨运动,可以选择轻度的运动,如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90-100步,每次15-20分钟,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状态。
不同年龄人群差异
对于老年人来说,早晨运动更要谨慎,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年轻人相对身体适应能力较好,但也不能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运动,要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儿童在早晨运动时,要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因为儿童的骨骼、肌肉等还在发育阶段,适合进行一些轻柔的户外活动,如跳绳(轻度跳绳,每次5-10分钟)等,有助于促进身体发育和呼吸功能锻炼,但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