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摘除的后遗症是什么

胆囊摘除的后遗症
消化不良
发生情况: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囊摘除后,胆汁失去了储存的“缓冲”,进食后无法像正常时那样一次性排出大量胆汁来帮助脂肪消化,尤其是进食高脂食物时,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腹泻、恶心等症状。例如,有研究显示约30%-40%的胆囊摘除患者会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情况,这在年龄较大、本身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中可能更为明显,因为他们的胃肠代偿能力相对较差。
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老年人群由于胃肠蠕动功能本身有所下降,胆囊摘除后更易出现消化不良;而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胃肠蠕动本就相对缓慢,胆囊摘除后消化不良的问题可能会更突出。
反流性食管炎
发生情况:胆囊摘除后,Oddi括约肌的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胆汁反流至胃内,进而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有资料表明,胆囊摘除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约为5%-10%。在女性人群中,由于激素等因素的影响,可能相对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会加重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激素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反流;吸烟、饮酒的人群,不管年龄大小,都会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对食管下括约肌的松弛作用等,使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几率升高。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发生情况:指胆囊摘除后仍有上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而又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胆管损伤、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运动功能异常等有关。约10%-15%的胆囊摘除患者会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在有既往胆道疾病史、手术操作复杂的患者中,发生的几率相对较高;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各系统功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也可能更易出现该综合征。
与年龄、病史的关系:有既往胆道疾病史的患者,胆囊周围组织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更易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对手术的耐受和恢复能力不如年轻患者,所以发生该综合征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胆管损伤相关后遗症
发生情况:虽然现在胆囊摘除手术技术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定概率出现胆管损伤,如胆管狭窄等。胆管狭窄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进而引起黄疸、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胆管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5%-1%左右。在手术操作经验不足的医生进行手术时,或者患者本身胆管解剖结构变异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胆管损伤;年龄较小的患者,胆管相对较细,解剖结构更精细,手术中损伤胆管的风险相对较高。
与年龄、手术因素的关系:手术医生的经验丰富程度直接影响胆管损伤的发生几率,经验不足的医生进行手术时,对胆管的保护不够,易导致损伤;年龄小的患者,胆管发育等情况与成人不同,手术中损伤胆管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