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一、定义与相关背景
子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一种,属于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的癌前病变范畴。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引发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低级别和高级别病变的主要病因,好发于有性生活的女性,尤其在性活跃期女性中相对常见,其发生发展与女性的性生活开始年龄、性伴侣数量等生活方式因素有一定关联,同时,自身免疫状况也会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从而影响病变的转归。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是在进行宫颈癌筛查(如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HPV检测)时被发现异常。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的情况,分泌物性状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多在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少量阴道流血。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临床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尚在发育中,若发生LGIN,需更密切关注其HPV感染的转归情况,因为青春期女性自身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清除病毒的潜力。
2.体征情况
-妇科检查时肉眼观察宫颈可能无明显异常改变,宫颈外观可呈光滑状或仅见轻度糜烂等非特异性表现,这也是容易漏诊的原因之一,所以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尤为重要。
三、诊断方法
1.宫颈细胞学检查
-常用的有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涂片染色镜检,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细胞学上可表现为鳞状上皮细胞异常,核增大、核质比增加等,但需结合HPV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在不同年龄女性中,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频率和解读需有所考虑,例如青春期女性若有高危HPV接触史,也应按照筛查指南进行规范的细胞学检查。
2.HPV检测
-高危型HPV检测对于LGIN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若检测出高危型HPV阳性,尤其是16型、18型等高危亚型阳性,需高度警惕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可能。因为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键因素,通过检测HPVDNA的存在及亚型,能辅助判断病变发生的风险。
3.阴道镜检查
-当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或HPV检测阳性时,需行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镜放大观察宫颈上皮病变情况,在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是诊断LGIN的金标准。阴道镜检查能定位病变部位,提高活检的准确性。
四、治疗与转归
1.治疗原则
-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由于部分患者的病变有自行消退的可能,所以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HPV感染状态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对于年轻、免疫功能正常且没有高危因素(如持续高危HPV感染)的患者,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观察,观察病变是否进展或消退。
-在生活方式方面,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力,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这有助于机体自身清除HPV感染。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在治疗时需兼顾生育功能的保护。
2.转归情况
-部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可以自然消退,尤其是感染低危型HPV且免疫功能良好的患者。但也有部分患者病变会持续存在甚至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所以定期的随访监测非常重要,随访项目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以便及时发现病变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持续存在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且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或宫颈锥切术等干预措施。
五、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
-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及相关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二价HPV疫苗可预防16型和18型HPV感染,四价HPV疫苗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了6型和11型HPV的预防,九价HPV疫苗预防的HPV亚型更多。适龄女性应根据自身年龄选择合适的HPV疫苗进行接种,疫苗接种可以降低高危型HPV感染的几率,从而降低子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更高病变的发生风险。
-对于已经有性生活的女性,接种疫苗也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效果相对接种前未发生性行为的女性会有所降低,所以疫苗接种提倡适龄女性尽早接种。
2.规范性生活
-倡导单一性伴侣,减少性伴侣数量,因为多个性伴侣会增加HPV感染的风险。同时,注意性生活卫生,在性生活前后双方都应注意清洁,这有助于减少HPV等病原体的传播,从而降低子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
3.定期筛查
-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一般建议25-64岁女性每3-5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HPV检测,对于筛查结果异常的女性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阴道镜等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子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宫颈癌的可能性。尤其对于有宫颈癌家族史、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更应加强筛查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