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类疫苗接种时间表

一、新生儿阶段(出生时)
1.乙肝疫苗第一针: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可预防乙型肝炎,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2.卡介苗:出生时接种,主要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肺结核等严重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接种卡介苗能使机体产生对结核杆菌的特异性免疫力。
二、1月龄阶段
1.乙肝疫苗第二针:应在出生后1月龄时接种,继续加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防护,此时宝宝免疫系统进一步发育,接种疫苗能更好激发免疫应答。
三、2月龄阶段
1.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第一针:接种该疫苗可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种疫苗能使宝宝体内产生抗体抵御病毒感染。
四、3月龄阶段
1.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第二针:按程序接种,与第一针共同发挥作用,强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保护。
2.百白破疫苗第一针:接种百白破疫苗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百日咳会引起剧烈咳嗽,白喉可导致喉部伪膜形成等严重症状,破伤风可能引起肌肉痉挛等,通过接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五、4月龄阶段
1.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第三针:进一步巩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效果。
2.百白破疫苗第二针:继续加强对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防护。
六、5月龄阶段
1.百白破疫苗第三针:完成百白破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使宝宝获得相对稳定的针对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力。
七、6月龄阶段
1.乙肝疫苗第三针:完成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接种,此时宝宝体内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达到较高且稳定的状态,能有效抵御乙肝病毒感染。
2.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一针:接种该疫苗可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种疫苗能使机体产生抗A群脑膜炎球菌的抗体。
八、8月龄阶段
1.麻风疫苗:接种后可预防麻疹和风疹,麻疹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风疹也会引起发热、皮疹等症状,接种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的抗体。
2.乙脑减毒活疫苗或乙脑灭活疫苗第一针: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接种疫苗可使宝宝获得对乙脑病毒的免疫力。
九、9月龄阶段
1.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二针:加强对A群脑膜炎球菌的免疫防护,巩固预防流脑的效果。
十、18月龄阶段
1.麻腮风疫苗:接种后可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进一步完善对这三种疾病的免疫防护。
2.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一针:预防甲型肝炎,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种疫苗能使宝宝产生抗甲肝病毒的抗体。
十一、2周岁阶段
1.乙脑减毒活疫苗第二针或乙脑灭活疫苗第三针:根据接种的乙脑疫苗类型不同,按程序完成加强接种,巩固对乙脑病毒的免疫。
十二、3周岁阶段
1.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一针:接种后可预防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脑,扩大流脑的免疫覆盖范围。
十三、4周岁阶段
1.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进一步强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完成脊髓灰质炎的免疫程序。
十四、6周岁阶段
1.白破疫苗:接种后可对儿童期已接种的百白破疫苗进行加强,巩固对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
2.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二针:完成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的加强接种,进一步巩固对流脑的免疫效果。
特殊人群提示:早产儿接种疫苗时需根据矫正月龄来判断接种时间,确保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接种,因为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与足月儿有差异,矫正月龄能更准确反映其实际发育阶段;过敏体质儿童在接种一类疫苗前,家长应详细告知医生儿童的过敏史,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情况,因为部分儿童可能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存在过敏风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可以接种以及接种后的观察措施;有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的儿童,如正在患感冒、发热等疾病时,需暂缓接种一类疫苗,待疾病康复后再按照程序补种,因为此时儿童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接种疫苗可能影响免疫效果或加重身体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