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做引流

一、引流的定义
引流是指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内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的治疗方法。
二、常见引流方式及操作要点
(一)伤口引流
1.适应证:适用于有伤口且存在渗液、积脓等情况的患者,如手术后切口有感染风险或已感染、外伤伤口等。
2.操作要点
-准备工作: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伤口部位,常规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伤口周围5-10cm。
-放置引流物: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引流物,如凡士林纱布、纱条等。对于较深的伤口,将引流物轻轻放入伤口底部,确保引流物能充分引流渗液或脓液。对于感染伤口,引流物应能有效清除脓性分泌物,放置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固定引流物:使用无菌敷料或胶布将引流物固定,防止其移位或脱出。
(二)胸腔闭式引流
1.适应证:常用于气胸、血胸、脓胸等胸腔内有积气、积血或脓液的患者。
2.操作要点
-体位:患者一般取半卧位,有利于胸腔内液体引流。
-定位:根据病情确定引流部位,气胸患者通常选择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血胸或脓胸患者多选择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8肋间。
-消毒铺巾:严格进行皮肤消毒,范围包括引流部位周围较大区域,然后铺无菌巾。
-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确保患者在操作过程中感觉舒适,避免因疼痛引起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紊乱。
-切开与放置引流管:沿肋骨上缘做一小切口,钝性分离肌肉组织,将引流管经切口插入胸腔,深度一般为4-5cm,确保引流管侧孔全部进入胸腔。
-连接引流装置:将引流管与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连接,保证装置密封,使胸腔内的气体、液体能顺利引流出体外,同时防止外界空气进入胸腔。
(三)腹腔引流
1.适应证:适用于腹腔内有感染、积血、积液等情况的患者,如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腹部手术后预防感染等。
2.操作要点
-体位: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体位,如平卧位或半卧位。
-消毒:消毒范围包括整个腹部,从剑突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中线。
-切口选择:根据病情和原手术切口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放置引流管,一般选择在相对较低的部位,有利于引流。
-放置引流管:将引流管轻柔放入腹腔,引流管应能到达积液、感染部位,侧孔要全部在腹腔内。
-固定与连接:固定引流管,防止移位,并连接好引流装置,保持引流通畅。
三、引流后的护理要点
(一)保持引流管通畅
1.防止扭曲、受压:密切观察引流管的走向,避免患者翻身、活动时引流管扭曲或受压。对于小儿患者,要特别注意其活动情况,防止引流管意外扭曲或受压,因为小儿好动且自我保护能力差。
2.定时挤压引流管:根据引流液的情况,定时用无菌镊子沿引流管向体外方向挤压,一般每1-2小时挤压1次,防止引流管内的分泌物堵塞。但挤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引流管或引起患者疼痛。
(二)观察引流液情况
1.记录引流液量:准确记录每小时或每班次的引流液量、颜色和性质。例如,胸腔闭式引流患者,若引流液量较多且为血性,要警惕有进行性出血的可能;腹腔引流患者,若引流液为胆汁样,提示可能有胆瘘发生。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体液量相对较少,引流液量的变化更应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观察颜色和性质变化:正常伤口引流液初期可能为血性,随后逐渐变为淡黄色清亮液体;胸腔闭式引流液初期为血性,若为气胸患者,随着病情好转,引流液会逐渐变为气体;腹腔引流液若为脓性,提示有腹腔感染。
(三)预防感染
1.保持引流装置清洁:定期更换引流装置,一般根据引流液情况和装置说明进行更换,更换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细菌污染。对于小儿患者,更换引流装置时更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腹腔或胸腔感染等并发症。
2.伤口护理:对于伤口引流的患者,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若发现伤口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提示可能有感染,应及时处理。
四、不同人群引流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心理护理:儿童对引流操作可能会有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的安抚和解释,通过温和的语言、玩具等方式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例如,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操作前,向患儿简单说明操作过程,让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引流管固定:儿童好动,引流管固定要更加牢固,可采用专门的儿童固定装置或增加固定的层数,防止引流管脱出。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对引流管的反应,若发现儿童频繁搔抓引流管周围或有不适表现,要及时检查引流管情况。
3.引流液观察: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护理人员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引流液情况,通过引流液量、颜色等变化及时判断病情。例如,发现儿童引流液量突然增多或颜色异常,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二)老年患者
1.身体状况评估: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在进行引流操作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例如,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要谨慎选择引流方式和操作过程中的麻醉方式,防止因操作引起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
2.术后恢复: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引流管护理要更加精心。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利于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同时,要预防老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鼓励老年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协助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
总之,引流操作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以确保引流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