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内科主要看什么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
1.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性别(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增加)、高脂血症(血液中脂质成分异常升高,沉积在血管壁)、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血管承受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病变)等。患者常表现为胸痛,多为发作性压榨性或憋闷感,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等部位,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
2.心律失常: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情况。引发因素有生理因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和病理因素(如心肌缺血、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表现不同,如窦性心动过速可表现为心跳明显加快,患者自觉心慌;房颤时心跳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
3.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乏力、水肿(下肢水肿较为常见)等表现,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而儿童患者可能以生长发育迟缓等为表现。
4.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等)、肥胖等有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如引起左心室肥厚、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有差异,儿童高血压多与继发性因素相关,需特别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
其他相关血管疾病
1.心肌病:心肌本身的病变,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肥厚型心肌病多与遗传因素相关,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表现;限制型心肌病较为少见,与心肌纤维化等有关,可导致心脏舒张功能受限。不同类型心肌病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和表现有所不同。
2.心包疾病:如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心包炎和慢性心包炎等。急性心包炎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表现为胸痛、心包摩擦音等;慢性心包炎可能导致心包积液、心包缩窄等,影响心脏功能。不同年龄患者的心包疾病表现和病因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心包炎可能与感染等因素关系更密切。
3.周围血管病:比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缺血症状,如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皮肤温度降低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与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