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呛奶急救

婴儿呛奶急救方法
体位摆放
若婴儿是轻度呛奶,可将婴儿脸转向一侧,防止吐出物流入气管。若是重度呛奶,应让婴儿趴在施救者膝盖上,头低脚高,借助重力让异物排出。此操作需注意保持婴儿呼吸道通畅,依据婴儿呛奶程度准确调整体位。
背部拍击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可使其面朝下,托住婴儿的胸部和头部,用手掌根部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通过拍击使气道内压力变化,有助于异物排出。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婴儿能承受为宜,根据婴儿年龄和体重合理控制拍击力度和频率。
胸部冲击
如果背部拍击无效,对于1岁以上儿童可采用胸部冲击,而婴儿则采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的胸部按压,进行5次胸部冲击。胸部冲击能增加胸腔内压力,促使异物排出。操作时要精准找到按压部位,力度要恰当,充分考虑婴儿的身体特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急救后的观察与处理
经过急救后,需观察婴儿的呼吸、面色、精神状态等。若婴儿呼吸恢复正常、面色红润、能正常啼哭,一般问题不大;若婴儿仍有呼吸困难、面色发青等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要持续关注婴儿后续的身体状况变化,因为即使当时看似缓解,也可能存在潜在的气道损伤等问题,充分考虑婴儿的个体差异,密切观察其各项生命体征。
预防婴儿呛奶的措施
喂养姿势
母乳喂养时,母亲应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防止吸入过多空气;人工喂养时,要确保奶嘴充满奶液,避免婴儿吸入空气。根据婴儿的月龄和喂养方式选择合适的喂养姿势,注意喂养过程中保持婴儿身体处于合适角度,减少呛奶风险。
控制喂养速度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要注意控制奶液的流速。母乳喂养时母亲可按压乳晕控制流速,人工喂养时选择合适流速的奶嘴。依据婴儿的吸吮能力合理控制喂养速度,避免婴儿因奶液流速过快而呛奶。
避免婴儿过度饥饿时喂养
婴儿过度饥饿时吸吮较急,容易呛奶,所以应在婴儿不太饿的时候进行喂养。根据婴儿的进食规律,合理安排喂养时间,避免因婴儿饥饿过度而增加呛奶的可能性。
特殊人群(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婴儿等)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的吞咽功能可能更不完善,呛奶风险更高。喂养时需更加小心,可选择特殊的早产儿奶嘴,喂养后密切观察更长时间。有基础疾病的婴儿,如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呛奶可能加重病情,喂养时要格外谨慎,一旦发生呛奶应立即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并及时就医。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身体状况特点,制定更个性化的预防和急救应对方案,体现人文关怀和专业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