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渗出液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一、定义及性质
渗出液:是炎症性积液,多为炎性因素所致,其蛋白质含量较高,细胞数较多,外观常呈混浊状,可自行凝固。这是因为炎症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渗出到组织间隙或体腔中,同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胸膜炎时,渗出液中会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
漏出液:多为非炎症性积液,蛋白质含量较低,细胞数较少,外观清亮,不能自行凝固。主要是由于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回流受阻等因素导致血管内的液体漏出到组织间隙或体腔中,其成分与血浆相似,但蛋白质等含量低于渗出液。比如心功能不全时,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循环淤血,血管内静水压升高,从而产生漏出性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二、相关指标及意义
蛋白质含量
-渗出液:一般蛋白质含量大于30g/L。这是因为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大量血浆蛋白渗出,所以蛋白质含量较高。例如在化脓性胸膜炎时,渗出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往往可超过30g/L。
-漏出液:蛋白质含量通常小于25g/L。由于非炎症因素导致的液体漏出,蛋白质渗出量少,所以含量较低。比如肝硬化患者出现腹腔漏出液时,蛋白质含量多低于25g/L。
细胞数
-渗出液:细胞数较多,常大于500×10⁶/L。炎症时吸引大量炎症细胞聚集,如结核性胸膜炎时,渗出液中的细胞数可明显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化脓性感染时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漏出液:细胞数较少,常小于100×10⁶/L。非炎症因素引起的液体漏出,细胞浸润较少,所以细胞数较低。例如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胸腔漏出液,细胞数一般小于100×10⁶/L。
比重
-渗出液:比重常大于1.018。因为蛋白质含量高,导致液体的比重增加。
-漏出液:比重多小于1.018。由于蛋白质含量低,比重相对较低。
三、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儿童:儿童出现渗出液或漏出液时需特别关注。例如儿童心功能不全导致漏出液时,要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儿童感染导致渗出液时,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抗感染等相应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积液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引起漏出液较常见,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判断积液性质时要全面评估。对于渗出液,老年人感染后炎症反应可能不典型,需要详细检查寻找感染灶等。在处理积液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对于漏出液因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要谨慎调整心脏药物,兼顾各脏器功能。
特殊病史人群:有基础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漏出液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肾病综合征时血浆白蛋白降低,胶体渗透压降低,容易出现漏出液。此时需要针对肾病综合征进行治疗,调整蛋白等水平。对于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出现积液,要警惕恶性肿瘤转移导致的渗出液,需要进一步进行胸水或腹水的细胞学等检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