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是怎么进行的飞华健康问答

一、椎间孔镜微创治疗的具体过程
1.术前准备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等,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椎间孔镜微创治疗。例如,对于年龄较大、身体较为虚弱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更谨慎评估风险。
完善相关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X线、CT、MRI等,以明确病变的部位、程度和类型,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患者需做好心理准备,了解手术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减轻焦虑。同时,术前需禁食禁水一定时间,按医嘱做好皮肤清洁等准备工作。
2.麻醉方式
通常采用局部麻醉,优点是患者在术中保持清醒,能与医生配合,及时反馈身体感受,且对全身影响较小。对于耐受性较差的患者,也可选择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但全身麻醉风险相对较高,需更严格评估。
3.手术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使椎间隙增宽,便于操作。
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定位病变椎间隙。在皮肤上标记穿刺点,一般位于脊柱旁开812cm左右,根据患者体型和病变位置有所调整。
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缓慢穿刺进入椎间孔外口,到达目标位置。过程中需不断调整穿刺针方向和深度,确保准确到位。
沿穿刺针置入导丝,拔出穿刺针,通过导丝逐步扩张软组织,建立工作通道。工作通道直径一般在79mm左右,可直达病变椎间盘部位。
经工作通道置入椎间孔镜,通过镜下观察,清晰显示病变组织,如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质、肥厚的黄韧带等。
使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如髓核钳、射频消融电极等,在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可对周围增生组织进行适当处理,扩大神经根管。射频消融电极还可对局部组织进行止血和修复。
4.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后,拔出工作通道,缝合穿刺点皮肤,一般缝合一针即可。伤口用无菌敷料覆盖,并用弹力腰围固定腰部。
患者需平卧休息68小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等。
术后一般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2天,预防感染。常用药物如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如术后第1天可进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防止神经根粘连;术后35天可进行腰背肌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促进康复。
二、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手术风险,术后恢复也相对较慢。术前需更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控制基础疾病。术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脊柱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非必要,一般不首选椎间孔镜微创治疗。因为手术可能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若必须手术,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中操作要更加精细,尽量减少对脊柱结构的破坏。术后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脊柱正常发育。
3.孕妇
孕妇由于生理特殊性,不能进行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怀孕期间,任何手术和麻醉都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妇若出现腰椎相关问题,应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适当的腰部支撑等,缓解症状。
4.肥胖患者
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穿刺难度相对较大,术中定位可能更困难。术前需更精准的影像学评估,制定合适的穿刺路径。术后伤口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加强换药。康复锻炼时可选择对关节压力较小的方式,如游泳等,逐步增加活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