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是什么病?
1型糖尿病的定义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位点的变异会增加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例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区域的某些等位基因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不同种族人群中HLA基因型与1型糖尿病的关联存在差异,比如白种人中HLA-DR3和HLA-DR4等位基因与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高相关,这与不同种族的遗传背景有关。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1型糖尿病,例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儿童时期如果感染相关病毒,可能会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而诱发1型糖尿病。
-早期饮食因素:婴儿早期的喂养方式等饮食因素也可能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例如过早添加牛奶等非母乳喂养方式可能会对婴儿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增加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这在婴儿期的生活方式因素中较为关键。
临床表现
年龄与性别:1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有成年后发病的情况。在性别方面,不同年龄段发病的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但总体发病率在不同性别间无明显特异性差异。
典型症状:起病较急,常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遗尿等表现,因为儿童肾脏浓缩功能相对较弱,当血糖升高导致尿量增多时,可能会出现夜间遗尿情况。对于成年患者,也会出现上述典型的代谢紊乱表现,由于胰岛素缺乏,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导致患者出现饥饿感而多食,同时水分丢失过多引起多饮,血糖不能被利用,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增加导致体重减轻。
并发症相关表现:如果病情控制不佳,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相关表现。例如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病变,出现视力下降等表现;肾脏病变可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神经病变可出现手足麻木、感觉异常等,这些并发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都可能发生,但儿童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
诊断标准
血糖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同时,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血清胰岛素水平和C肽水平常明显低于正常。例如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水平往往低于0.3nmol/L,C肽水平低于0.1nmol/L,这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不足或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有明显区别。
自身抗体检测:常用的自身抗体有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等。其中GAD-Ab在1型糖尿病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例如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GAD-Ab阳性率可达60%-90%,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1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以及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制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剂型来控制血糖,同时要注意胰岛素剂量的调整以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例如可以选择短效胰岛素配合中长效胰岛素的混合注射方案,根据患儿的血糖波动情况进行剂量调整。成年患者也需要根据自身的血糖控制目标、饮食、运动等情况来调整胰岛素剂量。
血糖监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和治疗方案。儿童患者由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需要家长协助进行血糖监测,并且要注意监测的频率,一般建议每天监测多次血糖,尤其是在调整胰岛素剂量等情况下。
管理与注意事项
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儿童患者需要保证营养均衡,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提供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例如可以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避免高糖食物。成年患者也需要控制饮食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遵循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的饮食原则。
运动管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儿童患者可以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等,运动时间和强度要适中,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低血糖等情况。例如每次运动时间可以控制在30-60分钟,运动强度以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70%为宜。成年患者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运动频率一般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特殊人群护理
-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血糖变化和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血糖控制不佳不仅影响当前健康,还会对未来生长造成长期影响。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习惯,同时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儿童可能会因为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而产生心理压力,如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需要更加注重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要学会独立进行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等操作,同时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如熬夜、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