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溶肌症

溶肌症的定义
溶肌症,医学上称为横纹肌溶解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横纹肌细胞受损,细胞内的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病因
外伤因素:严重的肌肉创伤,如挤压伤、过度运动等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例如,长时间被重物挤压身体某一部位后;剧烈运动,尤其是进行高强度、长时间不适应的运动,像马拉松比赛中部分选手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血脂),有研究表明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横纹肌溶解的风险;还有一些滥用的药物,如可卡因等,也可导致横纹肌受损。
疾病因素: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体内代谢紊乱可影响肌肉细胞正常代谢,引发横纹肌溶解;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的并发症。
其他因素:极端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处于高热环境中,肌肉持续工作可能受损;酒精中毒也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酒精的毒性作用会影响肌肉细胞的功能。
临床表现
肌肉症状:患者可出现肌肉疼痛、肌肉无力,触摸肌肉时可能感觉肌肉质地较硬等。例如,患者会主诉腿部等部位肌肉酸痛明显,且活动受限。
尿液异常:由于肌红蛋白释放进入血液,经肾脏排泄,可导致尿液颜色改变,如呈浓茶色或酱油色,同时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等肾功能受损相关表现。
全身症状: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高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诊断
血液检查:检测肌酸激酶(CK)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这是诊断横纹肌溶解症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检测肌红蛋白、电解质、肝肾功能等,了解身体内环境的变化情况。
尿液检查:观察尿液颜色,进行尿常规检查等,若发现尿肌红蛋白阳性等情况有助于诊断。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肌肉超声等检查,辅助评估肌肉受损的情况。
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要去除病因,如解除挤压因素、停止使用可疑药物等;对于出现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进行补液、碱化尿液等治疗,以促进肌红蛋白的排泄,保护肾功能;若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预防:避免过度运动,尤其是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使用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的药物时要谨慎,严格遵循医嘱,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避免长时间处于极端高温环境中;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等,降低横纹肌溶解的发生风险。
对于儿童群体,由于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运动等方面更要注意适度,避免因过度运动引发横纹肌溶解;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严格按照儿童的剂量等使用,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等,要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进行干预。对于女性群体,在运动、用药等方面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如经期女性运动要适度等;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等,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要积极控制病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以减少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