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疮外痔怎么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一般生活方式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或腹泻,因为排便异常会加重外痔症状;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便后用温水坐浴,一般水温37~40℃,每次15~20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疼痛等不适。
2.药物治疗:局部外用药物是常见治疗方式,如外用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作用的痔疮膏或痔疮栓等,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使用,不同药物作用机制和适用情况有差异,使用时需关注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及个体差异。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外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如剧烈疼痛、出血频繁且量大、外痔体积过大严重影响肛门外观及功能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2.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外痔切除术,适用于结缔组织性外痔等;血栓外痔剥离术,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性外痔,通过手术剥离血栓以缓解疼痛等症状。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后确定,不同手术方式有其各自的操作特点及术后恢复要求。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患外痔时,一般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因药物或手术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非手术治疗中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坐浴时水温等需谨慎把控,生活方式调整要兼顾孕妇自身及胎儿安全。
2.老年人:老年人患外痔时,需考虑其身体基础状况,如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更倾向于先尝试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保守治疗无效再权衡手术利弊,手术前后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
3.有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治疗外痔时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术后感染等风险,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血糖监测,在药物选择等方面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遵循兼顾外痔治疗与基础疾病控制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