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常规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检查的主要项目及意义
(一)红细胞相关项目
1.红细胞计数(RBC)
-意义: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运输二氧化碳。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氧carryingcapacity。例如,在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会降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成年男性正常参考值约为(4.0-5.5)×10¹²/L,成年女性约为(3.5-5.0)×10¹²/L,儿童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年龄越小,红细胞计数相对越高。对于有慢性疾病史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红细胞计数可能会代偿性升高以适应机体缺氧状态。
2.血红蛋白(Hb)
-意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血红蛋白浓度能更直接地反映贫血程度等情况。成年男性正常参考值约120-160g/L,成年女性约110-150g/L,儿童同样因年龄而异。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会降低。在孕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等原因,血红蛋白参考值会相对降低,需要关注是否存在生理性贫血或病理性贫血情况。
3.红细胞压积(HCT)
-意义: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它可以辅助判断红细胞增多或减少的程度。比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压积会升高,而贫血患者则降低。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正常参考值不同,成年男性约40%-50%,成年女性约35%-45%,儿童会根据年龄有相应范围。对于长期高原生活的人群,红细胞压积可能会生理性升高,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
(二)白细胞相关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意义: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正常参考值成人约(4.0-10.0)×10⁹/L,儿童因年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年龄越小,白细胞计数相对越高。当机体有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比如细菌感染常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而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等不同变化。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偏低,容易发生感染。
2.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eu%):
-意义: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吞噬和杀灭细菌等病原体的作用。正常参考值约50%-70%。当发生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通常会升高,例如肺炎患者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烧伤等应激状态下,中性粒细胞也会增多。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不同日龄有变化规律,出生后6-9天的中性粒细胞比例与淋巴细胞比例大致相等,之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升高。
-淋巴细胞(Lym%):
-意义: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正常参考值约20%-40%。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计数常升高,如病毒性感冒患者淋巴细胞可能增多。对于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淋巴细胞计数会明显降低。儿童时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单核细胞(Mon%):
-意义: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和抗原呈递等功能。正常参考值约3%-8%。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在婴儿及儿童时期,单核细胞比例相对较高,约为15%左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嗜酸性粒细胞(Eos%):
-意义: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有关。正常参考值约0.5%-5%。过敏体质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如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时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也会增多,如蛔虫感染患者。对于有过敏性疾病病史的人群一、血常规检查的主要项目及意义
(一)红细胞相关项目
1.红细胞计数(RBC)
-意义: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运输二氧化碳。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氧carryingcapacity。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成年男性正常参考值约为(4.0-5.5)×10¹²/L,成年女性约为(3.5-5.0)×10¹²/L,儿童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年龄越小,红细胞计数相对越高。对于有慢性疾病史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红细胞计数可能会代偿性升高以适应机体缺氧状态。
2.血红蛋白(Hb)
-意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血红蛋白浓度能更直接地反映贫血程度等情况。成年男性正常参考值约120-160g/L,成年女性约110-150g/L,儿童同样因年龄而异。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会降低。在孕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等原因,血红蛋白参考值会相对降低,需要关注是否存在生理性贫血或病理性贫血情况。
3.红细胞压积(HCT)
-意义: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它可以辅助判断红细胞增多或减少的程度。比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压积会升高,而贫血患者则降低。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正常参考值不同,成年男性约40%-50%,成年女性约35%-45%,儿童会根据年龄有相应范围。对于长期高原生活的人群,红细胞压积可能会生理性升高,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
(二)白细胞相关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意义: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正常参考值成人约(4.0-10.0)×10⁹/L,儿童因年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年龄越小,白细胞计数相对越高。当机体有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比如细菌感染常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而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等不同变化。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偏低,容易发生感染。
2.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eu%):
-意义: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吞噬和杀灭细菌等病原体的作用。正常参考值约50%-70%。当发生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通常会升高,例如肺炎患者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烧伤等应激状态下,中性粒细胞也会增多。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不同日龄有变化规律,出生后6-9天的中性粒细胞比例与淋巴细胞比例大致相等,之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升高。
-淋巴细胞(Lym%):
-意义: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正常参考值约20%-40%。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计数常升高,如病毒性感冒患者淋巴细胞可能增多。对于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淋巴细胞计数会明显降低。儿童时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单核细胞(Mon%):
-意义: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和抗原呈递等功能。正常参考值约3%-8%。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在婴儿及儿童时期,单核细胞比例相对较高,约为15%左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嗜酸性粒细胞(Eos%):
-意义: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有关。正常参考值约0.5%-5%。过敏体质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如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时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也会增多,如蛔虫感染患者。对于有过敏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过敏反应的状态或寄生虫感染情况。
-嗜碱性粒细胞(Bas%):
-意义: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等过程中有一定作用,正常参考值约0%-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某些过敏性疾病、血液病等情况。在孕期女性中,嗜碱性粒细胞的变化相对较少被关注,但如果有特殊的过敏反应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变化。
(三)血小板相关项目
1.血小板计数(PLT)
-意义: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正常参考值约(100-300)×10⁹/L。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增多可见于某些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情况。对于有出血病史或正在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的人群,血小板计数检查尤为重要。在儿童中,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且儿童活泼好动,更易发生磕碰导致出血,所以关注血小板计数情况很关键。
2.血小板压积(PCT)
-意义:血小板压积反映了血小板在血液中的浓缩程度。其变化与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有关。例如,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压积可能升高,而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能降低。在孕期女性中,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因素,血小板压积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一般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波动,如果出现异常变化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病理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