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液的形成

一、尿液形成的基本过程
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以及分泌三个连续的过程。
1.肾小球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部分水分、葡萄糖、无机盐、氨基酸、尿素都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它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每天两肾生成的原尿量可达180L。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肾小球滤过功能有影响。老年人因肾脏生理性退变,肾小球滤过率会逐渐下降;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会损伤肾小球,影响滤过功能。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影响滤过。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物质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称为重吸收。近球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球小管重吸收;Na⁺、Cl⁻、HCO₃⁻等大部分被重吸收;水的重吸收是伴随溶质的重吸收而被动进行的。不同性别对某些物质的重吸收可能存在细微差异,如女性在孕期因激素变化,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可能改变。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影响肾小管对某些物质的重吸收。有肾脏疾病病史者,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可能受损。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的过程,称为分泌。主要分泌的物质有H⁺、K⁺、NH₃等。分泌功能有助于维持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比如,当机体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和NH₃增加,以促进酸碱平衡的恢复。长期高钾饮食可能影响K⁺的分泌调节。有内分泌疾病病史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会影响K⁺的分泌,导致血钾异常。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功能均较成人弱。因此,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以免损伤肾脏功能,影响尿液正常形成。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儿童充足饮水,以减轻肾脏代谢负担,促进尿液正常生成和排泄。
2.孕妇:孕期肾脏负担加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但肾小管对葡萄糖等物质的重吸收能力相对不足,易出现生理性糖尿。孕妇应注意监测血糖,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盐食物,减轻肾脏负担。同时,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肾脏功能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肾脏随年龄增长出现生理性退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功能也减退。老年人用药时需考虑肾脏代谢能力,避免使用经肾脏排泄且肾毒性大的药物。生活中,适当运动,保持清淡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可延缓肾脏功能衰退,维持尿液正常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