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道反流是怎么回事

一、食道反流,医学上全称为胃食管反流,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发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下括约肌(LES)是食管与胃交界线之上35cm的高压区,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LES压力降低、一过性LES松弛频繁,或食管裂孔疝破坏了膈食管韧带等抗反流结构时,易导致反流发生。如一些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酒精和尼古丁会削弱LES的张力,增加反流风险。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腹内压增加,也会促使胃内容物反流。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将反流物推送回胃,唾液也可中和胃酸,起到食管清除作用。当食管蠕动功能减弱,如老年人食管蠕动能力下降,或唾液分泌减少,就会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损伤食管黏膜。
3.食管黏膜抵御能力降低: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有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会破坏食管黏膜屏障,使其抵御反流物损伤的能力下降。
二、食管反流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
1.食管症状:
烧心:是最常见症状,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是由于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胸骨后烧灼感。
反流:指胃内容物不费力地反流至口腔,无恶心、干呕等先兆。
胸痛:部分患者的胸痛由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等,易与心绞痛混淆。
2.食管外症状:
咽喉部症状:如咽喉炎、声嘶,反流物刺激咽喉部黏膜,可导致咽喉部异物感、咳嗽等。
呼吸系统症状:反复的反流可引起吸入性肺炎、哮喘等,尤其在夜间平卧时,反流物易误吸入气管,引发咳嗽、气喘等症状。
三、诊断食管反流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判断是否存在食管炎及其严重程度,还能发现食管裂孔疝等并发症,是诊断食管反流的重要手段。
2.24小时食管pH监测:将pH电极置于食管下括约肌上方5cm处,连续记录24小时食管pH值变化,从而了解食管环境酸碱度,判断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
3.食管压力测定:通过测压导管系统测量食管腔内压力,评估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蠕动功能等,有助于判断抗反流屏障和食管动力情况。
四、食管反流的治疗旨在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生活方式改变: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巧克力、咖啡、浓茶、辛辣及油腻食物,这些食物会降低LES压力或刺激胃酸分泌。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内避免进食,以减少夜间胃酸分泌和反流。
减轻体重:肥胖是食管反流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轻体重,可降低腹内压,减少反流。
睡眠姿势调整: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可通过垫高床头或使用楔形床垫实现。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削弱LES张力,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快速缓解烧心、反流等症状,是治疗食管反流的首选药物。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可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食管和胃蠕动,加快胃排空,减少反流。
3.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存在严重并发症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常用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重建抗反流屏障来治疗食管反流。
五、食管反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
1.食管炎:长期反流导致食管黏膜反复受损,引发炎症,表现为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严重时可出现溃疡。
2.食管狭窄:食管炎反复发作,纤维组织增生,导致食管狭窄,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进食梗阻感等症状。
3.Barrett食管: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发生食管癌的风险较正常人增加。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和唾液分泌减少,食管清除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部分药物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或加重反流症状。因此,老年人患食管反流时,除改变生活方式,用药应更加谨慎,需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因老年人对症状感知可能不敏感,若出现吞咽不适、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食管反流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反复吐奶、拒食、哭闹等。由于儿童食管黏膜较娇嫩,反流易损伤食管。治疗时应优先选择生活方式调整,如少量多次喂奶、喂奶后适当竖抱拍嗝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指导,避免使用成人药物,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3.孕妇: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同时增大的子宫压迫胃部,使腹内压升高,易发生食管反流。孕妇应避免食用可能加重反流的食物,采取少食多餐方式。药物治疗需谨慎,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