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脚后跟会出现开裂

皮肤干燥
原因:皮肤的水分和油脂对保持皮肤的柔韧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皮脂腺功能会逐渐减退,分泌的油脂减少;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人体皮肤的水分容易流失;频繁使用热水洗脚,也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导致皮肤干燥。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环境相对湿度低于40%时,皮肤的水分流失速度会加快。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皮脂腺萎缩,皮肤更容易干燥;生活方式上,频繁洗浴、使用碱性强的肥皂等会加重皮肤干燥;病史方面,患有鱼鳞病等遗传性皮肤疾病的人群,本身皮肤屏障功能就存在缺陷,更容易出现脚后跟开裂。
过度摩擦
原因:长时间行走、跑步、站立等活动,会使脚后跟部位的皮肤不断受到摩擦。尤其是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鞋子过小、过硬,或者鞋底缺乏足够的缓冲,会进一步增加脚后跟皮肤受到的摩擦。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脚后跟皮肤受到的摩擦更为频繁。
影响因素:性别上,男性通常活动量相对较大,可能更容易因过度摩擦导致脚后跟开裂;年龄方面,儿童活泼好动,活动量较大时也可能出现因摩擦导致的脚后跟问题;生活方式中,职业因素如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工作,会增加脚后跟摩擦的几率;病史方面,足部有畸形的人,如扁平足,行走时脚部受力分布异常,会使脚后跟承受更多摩擦。
真菌感染(足癣)
原因:红色毛癣菌等真菌容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脚后跟部位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就为真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当皮肤感染真菌后,会引起皮肤角质层增厚、脱皮,进而导致开裂。研究发现,足癣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脚后跟开裂的症状。
影响因素:年龄上,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感染真菌,但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若不注意足部卫生也易感染;性别差异不大,但多汗的人群,如男性汗腺分泌较旺盛,相对更易感染真菌;生活方式中,经常穿不透气的鞋袜、在公共浴室等潮湿环境中赤脚行走等,会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病史方面,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真菌感染且病情可能更严重,出现脚后跟开裂的情况也更常见。
其他疾病因素
原因: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脚后跟开裂,如银屑病、湿疹等皮肤疾病。银屑病会使皮肤角质代谢异常,皮肤出现红斑、鳞屑,累及脚后跟时可导致开裂;湿疹则会引起皮肤炎症、瘙痒、渗出等,反复搔抓和炎症刺激会使脚后跟皮肤受损开裂。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均可患这些疾病;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对这类疾病的影响主要在于是否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病史方面,本身患有这些慢性皮肤疾病的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就容易出现脚后跟开裂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