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盗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小儿盗汗的症状
小儿盗汗可分为生理性盗汗和病理性盗汗。生理性盗汗多见于健康儿童,常在入睡后不久出现,一般仅局限于头、颈部出汗,出汗量不多,常在入睡后1-2小时内自行停止,这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皮肤蒸发水分多,且小儿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有关,尤其在入睡前活动过多、室温过高或盖被过厚时更容易发生,对儿童健康无明显影响。病理性盗汗则多由某些疾病引起,除了出汗外,还常伴有其他症状,如结核病引起的盗汗,患儿还会有长期低热、咳嗽、消瘦、乏力等表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盗汗,患儿常伴有夜间哭闹、方颅、肋骨串珠、鸡胸等骨骼改变;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盗汗,可能还会有相应感染灶的表现,如泌尿系统感染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二、小儿盗汗的治疗方法
(一)生理性盗汗的处理
对于生理性盗汗,主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首先要注意室内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22-25℃较为合适;避免给儿童盖过厚的被子,选择轻薄、透气的寝具;入睡前避免儿童进行剧烈活动,保持安静的睡眠环境。另外,要让儿童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鱼类等,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因为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加重盗汗情况。
(二)病理性盗汗的治疗
1.结核病引起的盗汗: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如异烟肼等,但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要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同时,要让患儿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居住环境要保持通风良好。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盗汗:主要是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一般可通过口服维生素D制剂来补充,同时适当让儿童晒太阳,促进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但要注意避免暴晒。钙剂可选择葡萄糖酸钙等,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合理补充。
3.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盗汗:需要针对具体的感染病原体进行治疗。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其他部位的感染,也需根据感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儿童的休息和营养支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皮肤感染。
小儿盗汗情况较为复杂,家长一旦发现儿童盗汗异常,如出汗量大且持续时间长、伴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等,应及时带儿童就医,明确盗汗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一般状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