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拔牙后怎么处理
一、压迫止血
儿童拔牙后,首先要在拔牙创口处放置消毒棉球或纱布,让患儿轻轻咬住,通过压迫起到止血作用,一般需咬住30-40分钟后再吐出。这是因为拔牙会造成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能促使血小板聚集等凝血机制发挥作用来止血,不同年龄儿童凝血功能有差异,但基本都需要通过压迫来初步止血。
二、创口观察
创口状况查看:吐出棉球后要观察创口情况,正常创口会有轻微渗血,创口表面有血凝块形成。要注意观察血凝块是否完整,有无异常渗血、出血较多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儿童,比如幼儿和学龄儿童,观察时方式可能不同,幼儿可能更难配合,需要耐心安抚后查看。
出血情况判断:如果吐出棉球后仍有较多出血,比如出血呈活动性,不断有鲜血涌出,或者唾液中持续有较多血丝且无法通过再次压迫止血缓解,就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因为儿童凝血相对成人可能稍弱,出血过多可能影响健康。
三、饮食注意
进食时间:拔牙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2小时后可食用温凉、松软的食物,如温牛奶、软面条等。这是因为过早进食可能会碰掉创口内的血凝块,而血凝块对创口愈合很重要。不同年龄儿童的饮食选择要考虑其咀嚼能力和消化情况,比如婴儿可能需要将食物冲泡得更稀一些,大一点的儿童可以吃软的米饭等,但都要避免过热、过硬、辛辣刺激的食物。
进食温度:食物温度要适宜,温凉的食物可以减少对创口的刺激,避免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出血增多。
四、口腔卫生
创口保护: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防止破坏血凝块。24小时后可以轻轻刷牙,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避开拔牙创口。对于低龄儿童,家长要协助做好口腔清洁,比如用湿润的纱布轻轻擦拭口腔,但要避免碰到创口。因为保持口腔清洁可以减少创口感染的风险,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卫生维护能力不同,家长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口腔清洁频率:即使24小时后刷牙漱口,也要注意轻柔,每天可保持2-3次口腔清洁,尤其是进食后要及时进行简单的清洁,防止食物残渣留在创口周围引发感染。
五、活动限制
剧烈运动避免:拔牙后要限制儿童剧烈运动,让儿童适当休息。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血压升高,导致创口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增加出血和血凝块脱落的风险。不同年龄儿童活动量不同,比如幼儿可能需要减少跑动、玩耍等活动,学龄儿童要避免打篮球、跳绳等剧烈运动项目。
休息方式:可让儿童采取半卧位休息,这样有利于头部血液回流,减少创口充血。
六、药物使用(如需要)
一般情况:通常拔牙后不需要常规使用抗生素,但如果创口出现感染迹象,如创口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抗生素。要避免低龄儿童自行使用药物,抗生素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儿童,比如之前有过抗生素过敏史等情况,使用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需提前告知医生病史。
七、异常情况应对
创口感染表现及处理:如果发现创口出现红肿、疼痛明显加重、有异味、发热等感染迹象,要及时带儿童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局部清创、使用抗感染药物等。不同年龄儿童感染后的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像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和创口情况。
持续出血处理:如果儿童拔牙后持续出血,经过再次压迫等初步处理后仍无法止血,要尽快送往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止血措施,如缝合止血等,同时要详细询问儿童的病史等情况,因为有特殊病史的儿童在止血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用药等方面的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