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疗如何保护血管

化疗保护血管的方法及相关要点
一、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装置
1.外周静脉导管(PICC)
-对于需要长期化疗或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PICC是常用的血管保护方式。PICC可以将导管尖端放置在上腔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外周静脉直接接触,减少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和损伤。其优势在于能有效保护外周血管,降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一般适用于预计化疗疗程较长(通常大于2-3周)、需要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的患者,尤其对于儿童患者,PICC能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保证化疗药物的顺利输注,但在放置和维护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
2.中心静脉导管(CVC)
-CVC也可用于化疗药物的输注,其导管直接插入中心静脉。对于短期(数天至数周)需要化疗的患者是一种选择。在放置时要注意严格的操作规范,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但相比PICC,CVC的留置时间相对较短,且外周血管保护作用相对PICC稍弱,不过对于一些短期化疗的情况,仍是有效的血管保护措施。
二、规范的穿刺操作
1.穿刺部位选择
-选择血管条件良好、弹性较好、直、无静脉瓣、避开关节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穿刺。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外周静脉,如头静脉、贵要静脉等,避免在关节部位附近穿刺,因为关节活动可能导致导管移位或损伤血管。在选择部位时需充分评估患儿的血管情况,优先选择较粗、弹性好的血管,以降低穿刺失败和血管损伤的风险。
2.穿刺技术要求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在穿刺过程中要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反复穿刺损伤。无论是PICC还是CVC的穿刺,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导管正确置入血管内,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从而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等情况的发生,保护血管免受化疗药物的进一步损害。
三、化疗药物输注前后的冲管与封管
1.冲管
-化疗药物输注前后都需要进行冲管。输注前用生理盐水冲管,以确保导管内无回血等堵塞情况,保证导管通畅,使化疗药物能顺利输注。输注后用生理盐水或含有肝素的生理盐水进行冲管,目的是将导管内残留的化疗药物冲洗干净,避免药物在导管内残留对血管持续刺激。对于儿童患者,冲管时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调整冲管的生理盐水用量,一般采用脉冲式冲管方法,能更有效地清洁导管内壁。
2.封管
-正确的封管对于保护血管也至关重要。采用正压封管法,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防止血液回流进入导管导致导管堵塞或药物反流刺激血管。封管液的选择和用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浓度和用量的封管液,避免封管液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
四、密切观察血管状况
1.患者自我观察
-告知患者及家属要密切观察输注部位的血管情况,如发现输注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硬结等静脉炎症状,或有血管条索状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家长的观察意识,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血管的不适感受,家长要留意患儿输注部位的皮肤变化等情况。
2.医护人员专业观察
-医护人员在每次化疗操作前后都要仔细检查患者的血管情况,包括穿刺部位周围的血管,评估血管是否有损伤、炎症等情况。对于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要定期评估导管相关血管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血管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血管,如对于出现静脉炎的患者,可采取局部热敷、使用药物等方法进行处理,以减轻对血管的进一步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