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梗阻四大症状

一、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而导致肠道和全身的病理变化。肠梗阻四大症状具体如下:
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发生时,由于梗阻部位以上强烈肠蠕动,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多在腹中部,也可偏于梗阻所在的部位。疼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自觉有“气块”在腹中窜动,并受阻于某一部位。有时能见到肠型和肠蠕动波。如果腹痛的间歇期不断缩短,演变为持续性剧烈腹痛,则应警惕可能是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腹痛表现略有差异,儿童表述腹痛可能不够清晰,多表现为哭闹不安;老年人对疼痛敏感度降低,腹痛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
2.呕吐:在肠梗阻早期,呕吐呈反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此后,呕吐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一般是梗阻部位越高,呕吐出现越早、越频繁。高位肠梗阻时呕吐频繁,吐出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迟而少,吐出物可呈粪样。若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是肠管血运障碍的表现,提示可能为绞窄性肠梗阻。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平时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者,呕吐症状可能出现得更早且更严重。有胃肠道手术病史者,因肠粘连导致肠梗阻,呕吐也较为常见。
3.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但有时可见胃型。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遍及全腹。结肠梗阻因回盲瓣关闭,肠内容物不能逆流,常呈闭袢性梗阻,腹胀多不对称。腹胀严重程度还与梗阻时间长短有关,梗阻时间越长,腹胀越明显。对于肥胖患者,腹胀可能更难以察觉,需要医生仔细体格检查。
4.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尚残存的粪便和气体,仍可自行或在灌肠后排出,不能因此而否定肠梗阻的存在。某些绞窄性肠梗阻,如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则可排出血性黏液样粪便。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患者,肠道蠕动功能差,一旦发生肠梗阻,停止排气排便的症状可能更突出。
二、肠梗阻的治疗药物
1.生长抑素:可减少胃肠道的分泌,从而减轻肠腔内液体的积聚,有利于缓解肠梗阻症状。
2.头孢曲松:当肠梗阻患者伴有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头孢曲松是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肠梗阻多由肠套叠、蛔虫团堵塞等原因引起。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哭闹情况、有无果酱样大便等。一旦怀疑肠梗阻,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儿童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患病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细心,保证营养供给,以利于身体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肠梗阻发生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感知不敏锐,容易延误诊断。家属应关注老人的日常排便、腹胀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送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用药需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孕妇:孕妇发生肠梗阻可能危及母体和胎儿生命。孕期生理变化可导致肠管位置改变、蠕动减慢,增加肠梗阻风险。孕期肠梗阻症状可能与正常妊娠反应混淆,孕妇若出现腹痛、呕吐等疑似症状,务必及时告知医生妊娠情况,以便准确诊断。治疗时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