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下体有恶臭是怎么了
一、细菌性阴道病
1.发病机制: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增多。厌氧菌繁殖的同时可产生胺类物质,如尸胺、腐胺及三甲胺,这些胺类物质具有恶臭味。
2.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检查见阴道黏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分泌物特点为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常黏附于阴道壁,但容易从阴道壁拭去。
3.实验室检查:线索细胞阳性、阴道分泌物pH>4.5、胺臭味试验阳性是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标准。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1.发病机制:主要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当阴道内环境改变,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侵犯组织,可产生一些有异味的代谢产物。
2.临床表现:外阴阴道瘙痒、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部分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一般异味不是很典型,但严重时也可能有轻微异味。
3.实验室检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
三、滴虫性阴道炎
1.发病机制:由阴道毛滴虫引起,滴虫可消耗阴道内的糖原,破坏阴道的自净防御机制,同时滴虫繁殖过程中可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导致阴道分泌物出现异味。
2.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
3.实验室检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即可确诊。
四、萎缩性阴道炎
1.发病机制: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内pH值升高,局部抵抗力降低,其他致病菌过度繁殖或容易入侵引起炎症,可产生异味。
2.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稀薄,呈淡黄色,严重者呈脓血性白带,可伴有外阴灼热感、瘙痒等,分泌物常伴有异味。
3.实验室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可见大量基底层细胞及白细胞,无滴虫及假丝酵母菌。
五、宫颈病变
1.发病机制:宫颈息肉、宫颈癌等宫颈病变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感染,从而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有恶臭。例如宫颈癌,癌细胞生长迅速,组织容易坏死脱落,合并感染时会有恶臭分泌物。
2.临床表现:宫颈息肉可能表现为接触性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宫颈癌可有阴道不规则流血,晚期有大量恶臭米汤样或脓性白带。
3.相关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等可协助诊断宫颈病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下体恶臭需谨慎对待,因为一些阴道炎症可能影响胎儿健康。例如细菌性阴道病可能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等,所以要及时就医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避免自行用药。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更容易发生萎缩性阴道炎等疾病,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当出现下体恶臭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诊,排除恶性病变等情况。
有不洁性生活史女性:这类女性更易感染性传播疾病如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等,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下体有恶臭等异常,尽快就医检查,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