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内囊性包块是什么
一、定义
盆腔内囊性包块是指盆腔内存在的含有液体或其他液态成分的包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或外科相关的病变表现形式。从解剖结构来讲,盆腔包含了子宫、附件(输卵管、卵巢等)、直肠、膀胱等多种组织器官,这些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囊性包块。
二、常见类型及相关情况
(一)卵巢囊肿
1.生理性卵巢囊肿
-多与女性的月经周期相关,常见于卵泡发育异常或黄体形成过程中。例如卵泡囊肿,多是由于卵泡不成熟或者成熟后不排卵,卵泡持续增大形成囊肿,一般直径通常小于5厘米,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与正常的内分泌变化相关。黄体囊肿则是在黄体形成过程中,黄体血肿液化形成,一般也多能自行消退。
2.病理性卵巢囊肿
-浆液性囊腺瘤:是最常见的卵巢良性肿瘤之一,多为单侧,球形,大小不等,表面光滑,囊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其发生可能与卵巢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有一定恶变的潜在可能,恶变率约为5%-10%,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以生育年龄女性相对多见。
-黏液性囊腺瘤:一般体积较大或巨大,多为单侧,表面光滑,囊内为胶冻样黏液,恶变率相对浆液性囊腺瘤较低,约为5%,也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含有陈旧性积血的囊肿,囊肿内容物呈暗褐色,像巧克力样,多与女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相关,常见于育龄期有痛经等月经异常表现的女性,且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女性的生育状况、经期卫生等因素可能有关。
(二)输卵管囊肿
1.输卵管浆液性囊腺瘤:较为少见,多发生在输卵管的系膜内,囊壁薄,内衬单层柱状上皮,囊内为清亮液体,其发生可能与输卵管的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常见于中年女性,可能与输卵管的慢性炎性刺激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有关。
2.输卵管积水:多是由于输卵管炎症导致伞端粘连闭锁,输卵管腔内的炎性渗出物积聚形成。慢性输卵管炎是常见的诱因,各种导致输卵管炎症的因素,如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史等都可能引发,多见于有过盆腔炎症病史的女性,例如曾有过盆腔炎性疾病发作的女性,发生输卵管积水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盆腔包裹性积液
1.炎症性盆腔包裹性积液:多是由于盆腔的慢性炎症,如盆腔炎性疾病迁延不愈,炎症导致盆腔内的组织粘连,渗出的液体被包裹在粘连的组织之间形成。常见于有盆腔炎症反复发作病史的女性,炎症导致盆腔内的纤维蛋白沉积,包裹了渗出的液体,患者可能有下腹部隐痛、坠胀等不适症状,尤其在劳累、经期等情况下可能加重,与炎症的持续刺激和机体的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
2.术后盆腔包裹性积液:如盆腔手术后,由于手术创面的渗出等原因,在盆腔内形成包裹性积液,常见于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等术后,一般与手术操作导致的盆腔内组织反应、渗出液积聚并被周围组织包裹有关。
三、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是初步筛查盆腔内囊性包块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盆腔内囊性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囊壁情况等。通过B超可以观察到囊性包块是单房还是多房,囊壁是否光滑,囊内液体的透声情况等。例如对于卵巢囊肿,B超可以明确其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还能初步判断病理性囊肿的大致性质。在不同年龄段女性中,B超检查的表现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对于育龄期女性,要关注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卵巢囊肿情况,而对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发现的盆腔囊性包块则更要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
2.CT检查
-对于盆腔内囊性包块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了解包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侵犯邻近的组织器官等方面。CT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结构图像,对于判断囊性包块的来源以及是否有周围组织的转移等情况有帮助。例如对于较大的盆腔囊性包块,CT可以更好地显示其与盆腔内血管、肠道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都可以进行CT检查,但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辐射风险。
3.MRI检查
-对盆腔内囊性包块的诊断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判断囊性包块的性质,如囊内成分的特点等有优势。例如对于巧克力囊肿,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其内部的出血情况等特征。在不同年龄女性中,MRI检查的适用性相似,但相对CT而言,费用较高,一般在B超和CT初步检查后,对于需要更精确判断囊性包块性质等情况时才会考虑进行MRI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查
-如CA125、CA199、CEA等。CA125在卵巢癌等疾病时常常会升高,但并不是特异性的指标,在一些良性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情况下也可能轻度升高。CA199对于一些消化道来源的肿瘤相关的盆腔转移等情况有一定提示作用,CEA对于多种肿瘤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同年龄女性的肿瘤标志物正常参考范围可能有差异,例如育龄期女性的CA125可能因月经周期等因素有一定波动,而绝经后女性的CA125正常范围相对稳定一些。通过检测这些肿瘤标志物,可以辅助判断盆腔内囊性包块是否有恶性病变的可能,但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一)随访观察
1.生理性卵巢囊肿
-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的生理性卵巢囊肿,尤其是育龄期女性的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一般建议定期进行B超复查,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通常每1-3个月复查一次B超,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在随访观察过程中,要关注患者是否有腹痛等异常症状,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还要考虑囊肿对生育功能的潜在影响,但一般生理性囊肿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
2.较小的良性盆腔囊性包块
-对于一些较小的、无明显症状的良性盆腔囊性包块,如较小的输卵管浆液性囊腺瘤等,如果患者没有明显不适,也可以考虑定期随访观察,复查的间隔时间可以根据包块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B超等检查,观察包块的大小、形态等有无变化。
(二)手术治疗
1.卵巢囊肿手术
-卵巢囊肿剥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卵巢功能的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的良性卵巢囊肿,如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手术要尽量保留正常的卵巢组织,以维持女性的内分泌功能和生育功能。对于巧克力囊肿患者,如果囊肿较大或症状明显,也可以考虑卵巢囊肿剥除术,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复发率与患者的个体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严重程度等有关。
-患侧附件切除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或者卵巢囊肿发生恶变倾向、无法明确性质的盆腔囊性包块等情况。例如对于绝经后女性发现的较大的卵巢囊性包块,恶性可能性相对较高时,多会采取患侧附件切除术。
2.输卵管囊肿手术
-输卵管切除术:对于较大的、有明显症状的输卵管囊肿,如输卵管积水且伴有严重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行输卵管切除术。如果是双侧输卵管囊肿影响较大,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方式,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要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尽量保留生育功能,但如果输卵管病变严重,可能会影响生育,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3.盆腔包裹性积液手术
-盆腔包裹性积液清除术:对于炎症性盆腔包裹性积液经保守治疗无效,且患者有明显下腹部疼痛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清除包裹性积液。术后要注意预防盆腔炎症的复发,对于有盆腔炎症病史的患者,术后可能需要继续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抗炎治疗一段时间。对于术后盆腔包裹性积液,手术要尽量彻底清除包裹的积液和粘连组织,但要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器官。
(三)药物治疗
1.炎症相关的盆腔囊性包块
-抗生素治疗:对于盆腔炎性疾病相关的盆腔包裹性积液等情况,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盆腔炎的病原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相关的盆腔炎,常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等治疗。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不同年龄女性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例如儿童一般不首选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育龄期女性要注意抗生素对月经、生育等方面的可能影响,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使用抗生素也要关注药物对全身状况的影响。
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卵巢囊肿(巧克力囊肿)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需求的巧克力囊肿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从而缩小囊肿。但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骨质丢失等,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骨密度等情况,对于年轻女性要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并且药物治疗后有复发的可能,停药后囊肿可能会再次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