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划痕症中医如何治疗

一、皮肤划痕症简介
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表现为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或不伴有瘙痒,约半小时后可自行消退。
二、中医对皮肤划痕症的认识
中医认为,皮肤划痕症多与风邪、血虚、湿热等因素相关。风邪善行而数变,侵袭人体肌肤,可致肌肤腠理开合失司,出现风团样皮疹;血虚则肌肤失养,生风化燥,引发瘙痒;湿热蕴结于内,外发肌肤,也可出现皮肤症状。
三、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
消风散:适用于风邪侵袭证,其主要成分包括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等,具有疏风清热、除湿止痒的功效。对于起病急,风团色红,瘙痒明显,遇热加重的患者较为适宜。
当归饮子:常用于血虚风燥证,含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等药物,能养血润燥、祛风止痒,适合病程较长,风团色淡,皮肤干燥,瘙痒入夜尤甚,伴有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等症状的患者。
2.针灸治疗:
体针:常选取曲池、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曲池可清热散风;血海能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足三里能健脾和胃、扶正祛邪。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调节人体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耳针:取肺、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耳穴,采用埋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的方法,刺激耳部穴位,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止痒的作用。
3.中药外洗:可选用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等药物,加水煎煮后,待温度适宜时外洗患处,能直接作用于皮肤,起到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效果。
四、不同因素在治疗中的考虑
1.年龄:
儿童:儿童脏腑娇嫩,用药剂量应适当减少,且尽量选择刺激性小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外洗时,药物浓度不宜过高,避免对儿童娇嫩皮肤造成损伤。针灸治疗时,可采用浅刺、速刺法,减轻儿童的痛苦。
老年人:老年人气血亏虚,在治疗时应注重扶正,如在使用中药内服时,可适当增加补益气血的药物,同时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损伤正气。
2.性别: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用药需谨慎。经期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作用较强的药物,以免引起月经过多;孕期应禁用或慎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而男性若从事体力劳动,出汗较多,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液刺激加重病情。
3.生活方式:
饮食: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易生热助湿,加重病情。可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菠菜、苹果等,保持饮食清淡。
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因为熬夜易伤阴血,加重血虚风燥。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运动: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应避免运动后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防止风邪侵袭。
4.病史:若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在使用中药外洗时,应注意控制水温,避免烫伤皮肤,因为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可能减退。同时,在用药时要考虑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五、特殊人群提示
1.孕妇:孕妇应避免使用口服中药治疗皮肤划痕症,以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可选择较为安全的外治法,如中药外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浓度。同时,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2.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或在用药期间暂停哺乳。此外,要注意保持乳房及周围皮肤清洁,避免皮肤划痕症累及乳房皮肤影响哺乳。
3.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家长要做好安抚工作,避免孩子因恐惧而不配合。中药外洗时,要严格控制水温,防止烫伤。同时,要教育儿童不要搔抓皮肤,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少搔抓行为。
4.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皮肤划痕症时,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患有心血管疾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时,使用活血化瘀中药需谨慎。老年人皮肤干燥,可适当使用温和的润肤剂,缓解皮肤干燥瘙痒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