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典吧健康典吧
风险提示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

冠状动脉的概念

2025年07月14日 05:24:11
樊瑛
樊瑛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健康典吧内容审核团队优选

一、冠状动脉的概念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动脉系统,其始于主动脉根部,分为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又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各分支负责心脏不同区域的血液供应。左前降支主要为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前2/3及心尖部供血;左回旋支主要供应左心房、左心室侧壁和后壁;右冠状动脉主要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后1/3供血。心脏在不停跳动过程中需消耗大量能量,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为心肌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以维持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

二、冠状动脉与年龄的关系

1.年轻人:年轻人的冠状动脉通常弹性较好,管腔通畅。但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饮食等,可能会使冠状动脉过早出现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增加日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会发生生理性退变,弹性降低、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加上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进一步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三、冠状动脉与性别的关系

1.男性:男性在年轻时,由于工作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较多等因素,冠心病发病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男性在4555岁年龄段,冠心病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女性。

2.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相对缓慢,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冠心病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与男性发病率差距缩小。

四、冠状动脉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1.饮食: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导致管腔狭窄。高盐饮食可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因此,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摄入。

2.运动:缺乏运动易导致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增加冠状动脉疾病风险。规律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戒烟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风险。

4.饮酒: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增加心律失常风险,还可能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对冠状动脉健康不利。应适量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五、冠状动脉与病史的关系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冠状动脉压力升高,内膜受损,脂质易于沉积,加速粥样硬化进程。积极控制血压,可延缓冠状动脉病变发展。

2.高血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药物及饮食控制血脂,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升高,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及大血管病变,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且病变往往更严重、更弥漫。严格控制血糖,对保护冠状动脉至关重要。

六、相关治疗药物

1.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

2.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七、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及青少年:此阶段应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养成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结构,鼓励多运动,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干预肥胖、高血脂等问题,为冠状动脉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2.孕妇:孕期心脏负担加重,若孕妇本身存在冠状动脉潜在病变,可能在孕期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孕期应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若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避免自行用药。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种类较多。在治疗冠状动脉相关疾病时,应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同时,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运动时应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项目,避免过度劳累,如慢走、太极拳等。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的概念
樊瑛
樊瑛副主任医师
2025年07月14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动脉系统始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冠状动脉各分支负责心脏不同区域供血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老年人因生理性退变及基础疾病冠心病发病率增加男性年轻时冠心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绝经前因雌激素保护发病率低
关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术
周恒
周恒副主任医师
2025年06月15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方式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术两种,前者通过心导管技术将器械送至病变部位,用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恢复心肌供血,适用于多数单支或多支局限病变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但复杂病变效果不如搭桥术且有支架内再狭窄风险,常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后者
右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危险性多大
周恒
周恒副主任医师
2025年05月16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右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危险性取决于堵塞部位、时间、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同时需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预防再次堵塞,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和筛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吃什么食物最好
周恒
周恒副主任医师
2025年05月13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冠心病患者有益食物有鱼类、蔬菜和水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坚果,患者应控制总热量和脂肪摄入量,避免食用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适量饮酒,不吸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调整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注意事项
吴风波
吴风波住院医师
2025年04月11日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需注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控制危险因素、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注意休息、情绪管理、避免诱因、定期复诊,以稳定病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最常见的次序
陈光辉
陈光辉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7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依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主干。预防可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遵循医生建议。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及其供血部位
何菡
何菡副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7日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可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引发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和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
胡大一冠状动脉硬化是不是冠心病
樊瑛
樊瑛副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6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一定导致心脏病,也可能没有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樊瑛
樊瑛副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6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通常采用药物、介入、手术治疗方法,并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及中医药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介入治疗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治疗为心脏搭桥手术。生活方式调整包
冠状动脉钙化怎么办
樊瑛
樊瑛副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6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冠状动脉钙化可通过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介入治疗和定期复查来控制,需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同时注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管理压力。
什么是冠状动脉CT
周恒
周恒副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6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冠状动脉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检查方法,可生成冠状动脉三维图像,评估狭窄程度、斑块情况及动脉瘤等,适用于胸痛或疑似冠心病患者、已确诊患者、高危人群及有家族病史者。检查前需禁食、去除金属物品,检查过程中需保持平静和呼吸稳定。该检查相对安全,但仍可能出现对比
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吃什么药
周恒
周恒副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6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药物治疗需个体化,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同时,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
樊瑛
樊瑛副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6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一般治疗强调休息、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等。手术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硬化能活多久
樊瑛
樊瑛副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6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冠心病患者存活时间因人而异,取决于病变严重程度、治疗措施、其他健康问题、生活方式、定期随访和监测等因素。患者应与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积极控制病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保暖、运动和心态,定期随访和监测。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怎么办
周恒
周恒副主任医师
2025年03月16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改变、定期复查、控制危险因素、遵医嘱用药和观察症状。
健康典吧
健康典吧内容支持
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页面广告是为了让平台提供更好内容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10421798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