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血糖变化曲线

一、正常人群一天血糖变化曲线
正常人群一天中血糖呈现规律性波动。清晨空腹时,血糖一般维持在3.9~6.1mmol/L,此阶段因夜间无进食,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但量相对稳定。进食后,餐后0.5~1小时血糖达第一个高峰,可升至7.8~9.0mmol/L左右,这是食物消化吸收致葡萄糖入血;随后血糖渐降,餐后2小时一般恢复至空腹水平或略高,不超7.8mmol/L,依赖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利用来调节。夜间睡眠时血糖有缓慢波动,凌晨3点左右可能出现小低谷,正常情况下波动不大。
二、影响血糖变化的因素
(一)饮食因素
进食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后血糖升高更显著,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使血糖上升相对平缓;进食时间不规律会打乱血糖节奏,如长期晚餐过晚且进食量多,易致餐后高血糖及夜间血糖异常。
(二)运动因素
运动时身体消耗能量使血糖下降,运动后短时间内血糖可能偏低,适度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长期坚持可让血糖整体波动更平稳;但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充能量,易出现低血糖。
(三)药物因素
使用降糖药物者,药物作用时间影响血糖变化,短效胰岛素注射后起效快,会影响餐后血糖控制,长效胰岛素则左右全天基础血糖水平。
三、特殊人群的血糖变化特点
(一)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调节机制不完善,饮食不规律或活动量变化大时,血糖波动明显,如学龄儿童课间加餐不规律,易致餐前低血糖或餐后高血糖,需家长与学校关注其饮食及活动对血糖的影响,保证饮食定时定量且营养均衡。
(二)孕妇
孕期女性因胎盘分泌激素影响,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可能偏高,且孕期不同阶段血糖波动规律有变化,需密切监测血糖,避免高血糖影响胎儿发育,同时要预防低血糖,因孕妇能量消耗相对大。
(三)老年人群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胰岛素分泌及作用、肝脏糖代谢等功能下降,血糖调节能力减弱,易出现空腹高血糖(如黎明现象等)及餐后血糖波动大的情况,且老年人对低血糖感知能力下降,发生低血糖时更危险,需注意用药剂量调整及血糖监测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