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都有哪些类型及如何区分
一、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一)特点
1.发病机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针对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的抗体(TSH受体刺激性抗体,TSAb),该抗体可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和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增加。
2.临床表现:多见于20-40岁女性,起病缓慢。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高代谢综合征(如怕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等)、眼征(单纯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以及胫前黏液性水肿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游离T3、游离T4)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TSAb阳性。
二、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Plummer病)
(一)特点
1.发病机制:多发生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基础上,部分结节自主分泌甲状腺激素,不受垂体TSH调控。
2.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一般无眼征,甲状腺肿大呈结节状,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高代谢症状相对较轻。
3.实验室检查:血清T3、T4升高,TSH降低,甲状腺核素扫描可见热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摄碘功能受抑制。
三、毒性甲状腺腺瘤
(一)特点
1.发病机制:甲状腺单发或多发腺瘤,部分腺瘤细胞功能自主,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
2.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女性,甲状腺可触及单个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质韧,无压痛,患者一般无眼征,高代谢症状较轻。
3.实验室检查:血清T3、T4升高,TSH降低,甲状腺核素扫描示热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摄碘功能受抑制。
四、碘甲亢
(一)特点
1.发病机制:与摄入碘过多有关,如长期服用含碘药物(胺碘酮等)或食用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等),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2.临床表现:有明确的高碘摄入史,甲状腺肿大,一般无眼征,高代谢症状相对不重。
3.实验室检查:血清T3、T4升高,TSH降低,甲状腺摄碘率降低。
五、桥本甲亢(Hashitoxicosis)
(一)特点
1.发病机制: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疾病早期,甲状腺受损,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加,同时存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基础病变。
2.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女性,甲状腺中度肿大,质地韧,可有轻度高代谢症状,部分患者可有眼征。
3.实验室检查:血清T3、T4升高,TSH降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显著升高。
六、新生儿甲亢
(一)特点
1.发病机制:母亲患有Graves病,体内的TSAb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甲状腺导致甲亢。
2.临床表现:出生后即可出现症状,如甲状腺肿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多汗、烦躁不安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T3、T4升高,TSH降低,TSAb可阳性。
七、垂体TSH瘤引起的甲亢
(一)特点
1.发病机制:垂体前叶分泌TSH的腺瘤,导致TSH分泌过多,刺激甲状腺增生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临床表现:除甲亢表现外,可伴有垂体瘤的相关表现,如头痛、视力减退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TSH升高,T3、T4升高,甲状腺核素扫描示甲状腺肿大,摄碘功能增强。
区分不同类型甲亢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起病情况、高碘摄入史、家族史等)、临床表现(如甲状腺是否结节性、有无眼征等)、实验室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自身抗体、甲状腺摄碘率、核素扫描等)来综合判断。不同类型甲亢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各有特点,通过全面评估可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甲亢,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儿童中,新生儿甲亢需特别关注母亲的甲状腺疾病情况;在老年患者中,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类型需重点排查结节性质;对于有高碘摄入史的患者,要考虑碘甲亢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