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增生如何诊断和治疗

一、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年龄、月经史、生育史、激素使用史、慢性病史等。年龄上,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因激素波动易发生子宫内膜增生;有长期雌激素暴露史,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等人群风险更高。
2.妇科检查:包括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可了解子宫大小、位置、质地及附件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子宫或附件异常,但对子宫内膜增生的确诊价值有限。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筛方法。经阴道超声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等。一般来说,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mm,非绝经女性在不同月经周期内膜厚度超出正常范围,需警惕子宫内膜增生。超声还可观察到内膜回声不均匀等异常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或难以诊断的病例,MRI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的病变情况,判断病变范围及有无肌层浸润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4.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金标准。通过子宫内膜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可分为诊断性刮宫(包括分段诊刮,能区分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宫颈)和宫腔镜下活检。宫腔镜下活检可在直视下获取病变组织,诊断准确性更高。病理报告可明确子宫内膜增生的类型,如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等。
二、治疗
1.药物治疗
孕激素:可使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常用药物有醋酸甲羟孕酮、地屈孕酮等。适用于有生育需求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调整月经周期,抑制子宫内膜增生,适合年轻、无生育需求且无用药禁忌的患者,如优思明等。
2.手术治疗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无生育需求的患者,能直接切除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
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病理诊断为不典型增生且有癌变倾向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以彻底去除病灶,防止癌变。
三、特殊人群提示
1.青春期女性:该时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成熟,易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子宫内膜增生。治疗以药物调整月经周期为主,避免使用对青春期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因青春期女性多有生育需求,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除非药物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建议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减少因生活不规律导致的内分泌紊乱。
2.生育期女性:有生育需求者,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如使用孕激素调整内膜状态,以提高受孕几率。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内膜变化及排卵情况。若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可能影响生育功能,需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精神压力影响内分泌,同时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降低因肥胖等因素导致的子宫内膜增生风险。
3.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此阶段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波动或持续作用易引发子宫内膜增生,且发生癌变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无生育需求者,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因绝经后女性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术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中,定期体检,关注内膜变化,同时适当补钙,预防因手术或绝经导致的骨质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