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抑郁症的药品

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SSRI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以发挥抗抑郁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例如氟西汀,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其能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评分,且安全性相对较好,长期使用耐受性较高,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初期可能出现恶心、失眠等副作用,青少年使用时需密切监测情绪变化,因有少数个案报道可能与自杀意念相关。
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SNRI类药物同时作用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如文拉法辛。研究表明其对抑郁症的抑郁情绪、躯体症状等多方面均有改善作用,疗效优于部分传统抗抑郁药。但该类药物可能引起血压轻度升高,高血压患者使用时需监测血压,老年患者因心血管系统功能特点,用药时更需谨慎评估血压变化情况。
三、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
以米氮平为例,其通过阻断中枢突触前α₂肾上腺素受体,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释放。临床研究显示米氮平在改善抑郁情绪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对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有较好适用性。但该类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对于有肥胖倾向或代谢综合征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关注体重变化及代谢指标监测。
四、特殊人群用药注意要点
儿童患者: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等,药物使用需极其谨慎,因儿童抑郁症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相对有限,且存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潜在风险,必须在专业医生严格评估后权衡利弊使用。
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应选择代谢途径相对不受肝肾功能影响显著的药物,并从小剂量起始,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指标,避免因药物蓄积引发不良事件。
女性患者:孕期使用抗抑郁药需充分评估胎儿风险与母亲疾病未控制的风险,哺乳期用药需考虑药物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的影响,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调整用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