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丹毒?

一、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1.发病机制: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如足癣、小腿溃疡、外伤等,使细菌易于侵入淋巴管引发感染。细菌在淋巴管内繁殖,导致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2.临床表现: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发病急,开始即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界清楚,并略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松开后红色很快恢复。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逐渐消退、脱屑,转为棕黄色。红肿区有时可发生水疱,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疼痛。
3.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边界清楚的红斑、压痛、发热等,结合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一般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及选择敏感抗生素。
4.鉴别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疹以红斑、水疱、大疱为主,边界清楚,但无全身症状;蜂窝织炎病变境界不清,红肿以中心部为明显,压痛明显,可出现波动感,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二、丹毒的治疗
1.药物治疗: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对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敏感,是治疗丹毒的常用药物;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也可有效治疗丹毒。
2.局部治疗: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能减轻红肿症状。若有皮肤破溃,需进行清创处理,预防感染进一步加重。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丹毒发作时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病情进展也可能较快。应密切观察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就医。因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按医嘱规范用药。
2.儿童:儿童皮肤娇嫩,患丹毒后应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加重感染。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局部冷敷缓解不适。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快,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孕妇:孕期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加强营养,增强自身抵抗力,有助于疾病恢复。若病情较重,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丹毒的治疗效果,应积极控制血糖,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方案执行,同时规范治疗丹毒,避免病情反复。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因自身免疫力低下,更易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防护,预防丹毒复发。
四、生活方式建议
1.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尤其是易发生丹毒的部位,如下肢和面部。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防止损伤皮肤。
2.预防皮肤破损:积极治疗足癣等皮肤疾病,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导致细菌入侵。从事体力劳动或易受伤的工作时,要注意保护皮肤,可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品。
3.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丹毒发生。
4.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