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定传染病分类

法定传染病分类主要分为甲、乙、丙三类,具体如下:
1.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此类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需要强制管理。
2.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此类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需要严格管理。
3.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此类传染病传染性较弱,需要监测管理。
不同类型传染病的特点和防控措施如下:
1.甲类传染病:
鼠疫:主要通过鼠蚤叮咬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灭鼠、灭蚤,加强疫情监测,严格隔离病人,彻底消毒等。
霍乱:主要通过水、食物和生活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彻底消毒,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等。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乏力、干咳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隔离治疗病人,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做好个人防护等。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推广安全套使用,加强血液管理,预防母婴传播,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等。
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血液管理,推广安全套使用,预防母婴传播,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等。
脊髓灰质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弛缓性麻痹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等。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加强禽类管理,做好个人防护等。
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等。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和虫媒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面颈部潮红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灭鼠、灭螨,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等。
狂犬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犬只管理,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伤口处理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防蚊灭蚊,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等。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防蚊灭蚊,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等。
炭疽: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炭疽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消毒等。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等。
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个人防护,做好病房消毒等。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做好个人防护等。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痉咳、鸡鸣样吸气吼声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强个人防护等。
猩红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猩红热防治工作,加强个人防护等。
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睾丸炎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职业防护,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等。
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脓性分泌物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性健康教育,推广安全套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等。
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硬下疳、梅毒疹、扁平湿疣、梅毒性脱发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性健康教育,推广安全套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梅毒防治工作等。
钩端螺旋体病:主要通过接触疫水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疫水管理,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等。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疫水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肝脾肿大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疫区管理,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等。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乏力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个人防护,加强通风消毒等。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强个人防护等。
风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强个人防护等。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痛、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手卫生,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等。
麻风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麻木、蚁行感、眉毛脱落等。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加强个人防护等。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主要通过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