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便是怎么回事?

一、黑便的定义
黑便又称柏油样便,是指粪便呈现黑色或棕黑色,质地黏稠且有光泽,类似柏油。这主要是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粪便颜色改变。
二、黑便的原因
1.上消化道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病因。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导致出血,血液进入肠道形成黑便。据统计,约5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20%的胃溃疡患者可能出现黑便症状。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可引起大量出血,进而出现黑便。
急性胃黏膜病变:如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可损伤胃黏膜,引起急性出血,表现为黑便。
胃癌: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侵蚀血管,引发出血,也是导致黑便的原因之一。
2.下消化道疾病
小肠疾病:如肠结核、小肠肿瘤、小肠憩室炎等,病变部位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也可出现黑便。
右半结肠疾病:当右半结肠有出血情况时,如结肠癌、结肠息肉等,血液同样可能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久,使得粪便变黑。
3.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进而出现黑便。
其他:如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毒素水平升高,可影响胃肠道黏膜,导致出血,出现黑便。
三、黑便的检查项目
1.粪便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少量血液,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若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
粪便常规检查: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有无寄生虫等,辅助判断黑便原因。
2.胃肠镜检查
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如溃疡、肿瘤、炎症等,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
结肠镜:主要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的病变,对下消化道出血原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其他检查
小肠镜:用于观察小肠病变,对于小肠疾病导致的黑便诊断有帮助。
胶囊内镜:患者吞服胶囊后,可拍摄消化道内的图像,有助于发现小肠等部位的微小病变。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等,可辅助发现胃肠道及周围器官的病变,对于判断黑便原因也有一定作用。
四、黑便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
禁食,待出血停止后,根据病情逐渐恢复饮食。开始可进食清淡流食,如米汤等,再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有利于止血。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明确的消化道肿瘤、严重溃疡等病变导致的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或修复出血部位。
五、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出现黑便,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有无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仔细留意。
部分儿童黑便可能与误服某些药物或食物有关,如铁剂、铋剂、动物肝脏等,应详细回忆孩子近期饮食及用药情况。
若怀疑是疾病导致的黑便,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药物剂量。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黑便的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
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损害的药物。
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发生消化道出血后,止血难度可能相对较大,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孕妇
孕妇出现黑便,要首先排除是否因食用特殊食物或药物导致。若排除饮食和药物因素,需警惕消化道出血,及时就医。
在进行检查时,要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检查项目,如X线等。
治疗过程中,用药需谨慎,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4.生活方式影响及建议
长期饮酒者,酒精可损伤胃黏膜,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应戒酒。
经常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或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者,应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粗糙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