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便是怎么回事

一、黑便的定义
黑便,医学上也称为柏油样便,外观呈黑色或棕黑色,质地较软且富有光泽,形似柏油。这是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从而使粪便变黑。
二、黑便的原因
1.上消化道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较为常见。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导致出血,血液进入肠道,引发黑便。据统计,约50%的上消化道出血由消化性溃疡引起。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会出现大量出血,表现为黑便,出血量大时还可能伴有呕血。
急性胃黏膜病变:常因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诱发。胃黏膜发生急性糜烂、出血,血液经肠道排出形成黑便。
2.下消化道疾病
小肠疾病:如小肠憩室炎、小肠肿瘤等,当病变部位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也可出现黑便。不过,下消化道出血导致黑便相对少见。
右半结肠疾病:像结肠癌、结肠息肉等,右半结肠出血后,若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足够长,也可能出现黑便,但通常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3.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各部位都可能出血,胃肠道出血时就会出现黑便。
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导致体内毒素蓄积,影响胃肠道黏膜,使其易发生糜烂、出血,从而出现黑便。
三、黑便的检查项目
1.粪便检查
潜血试验: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少量血液,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若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
粪便常规: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有无寄生虫等,辅助判断肠道是否存在其他病变。
2.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内部情况,确定是否存在溃疡、出血、肿瘤等病变。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黑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3.肠镜检查:用于检查大肠和部分小肠的病变,对于下消化道疾病如结肠癌、结肠息肉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若怀疑下消化道出血导致黑便,肠镜检查必不可少。
4.血液检查:
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评估出血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判断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血小板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排查是否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四、黑便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有利于止血和溃疡愈合。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血量大、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进行溃疡修补、胃大部切除术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
五、不同人群黑便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黑便,家长应格外重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需仔细观察孩子有无腹痛、哭闹、食欲不振等伴随症状。在检查过程中,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较小的检查方法。儿童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黑便可能掩盖严重的基础疾病进展。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黑便,应尽快就医,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病情。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黑便可能导致贫血,需适当补充营养。
3.孕妇:孕妇出现黑便,首先要排除饮食和药物因素,如食用了动物血、含铁剂等。若排除这些因素后仍有黑便,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和药物。孕期生理变化大,黑便可能增加孕妇的心理负担,家属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4.生活方式方面
饮食:无论是何人群,出现黑便后,短期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长期来看,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健康。
作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过度劳累可能影响身体的恢复能力,加重病情。
运动:适当运动可促进胃肠道蠕动,但黑便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待病情稳定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