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便是怎么回事

一、黑便的定义
黑便,指的是粪便颜色呈现黑色,通常这种黑色粪便外观发亮,类似柏油样,所以也被称为柏油样便。
二、黑便的原因
1.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病因。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导致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血红蛋白中的铁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粪便变黑。据统计,约50%7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可能出现黑便症状。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曲张的静脉壁薄,易破裂出血,出血量大且急,常导致黑便,同时可能伴有呕血。
急性胃黏膜病变: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可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炎症、糜烂和出血,进而出现黑便。
2.下消化道出血
小肠疾病:如肠结核、小肠肿瘤、肠伤寒等,病变累及肠黏膜血管时可引起出血,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
右半结肠疾病:右半结肠出血时,若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足够长,同样可能出现黑便。例如结肠癌、结肠息肉等疾病都可能引发这种情况。
3.饮食因素
食用动物血制品:如猪血、鸭血等,这些食物中的铁元素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可使粪便变黑。
食用某些富含黑色素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等,大量食用后也可能导致粪便颜色改变。
4.药物因素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服用后可能使粪便呈现黑色,但这种黑便一般无光泽,且停药后粪便颜色可恢复正常。
铁剂:常见的硫酸亚铁等铁剂,服用后铁元素在肠道内发生化学反应,可导致黑便。
三、黑便的检查项目
1.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有无白细胞等。潜血试验则用于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血液,是诊断黑便是否由出血引起的重要初筛检查。若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
2.胃镜检查
主要用于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黑便,胃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还能在检查过程中进行止血治疗,如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止血等。
3.结肠镜检查
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的病变,对于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结肠部位的病变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结肠息肉、结肠癌等病变。
4.小肠镜检查
当怀疑小肠病变导致黑便,但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时,可考虑小肠镜检查,以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排查小肠肿瘤、血管畸形等疾病。
5.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有助于发现腹部脏器的病变,如肝脏、脾脏、胰腺等的病变,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因腹部其他疾病累及消化道导致出血有一定帮助。
消化道钡餐:可观察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的形态、轮廓及蠕动情况,但对于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不如内镜检查。
四、黑便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此类药物能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目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根据不同病因,如结肠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结肠癌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并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2.支持治疗
对于因出血导致贫血的患者,可根据贫血程度给予输血治疗,以纠正贫血,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同时,要注意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五、不同人群黑便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出现黑便,家长应高度重视。首先回顾近期孩子的饮食,是否食用了可能导致黑便的食物或药物。若排除饮食和药物因素,需及时就医。儿童消化道相对脆弱,病情变化快,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在检查过程中,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避免因恐惧影响检查结果。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若出现黑便,除了考虑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还要注意是否因服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消化道出血。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出血的耐受性差,容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现黑便,应尽快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孕妇
孕妇出现黑便,首先要排查饮食和药物因素。若考虑为病理性黑便,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药物。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防止对胎儿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孕妇心理压力可能较大,家属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和损伤作用,容易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黑便。这类人群出现黑便后,应立即戒酒,并及时就医。对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如因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要告知医生用药情况,评估是否因药物导致消化道出血。若确诊,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在治疗黑便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原发病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