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类传染病具体有哪些

乙类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管理的传染病,目前共有28种,具体如下: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疾病特点: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特殊肺炎,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青壮年,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医护人员等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其生活方式若为频繁接触可疑患者等则易受影响,有基础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2.艾滋病
疾病特点: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而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性活跃人群、静脉注射毒品者、母婴传播等为主要感染风险人群,不同性别均可能患病,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感染,有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易受影响,感染HIV后如不及时干预,会逐渐破坏免疫系统,有基础免疫疾病病史者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
3.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疾病特点: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临床表现多样,可为无症状携带状态,也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急性肝炎表现或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不同病程阶段表现。
-丙型肝炎:多数患者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可转为慢性感染,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主要经血液传播。
-丁型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可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加重病情。
-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类似甲型肝炎,但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易发展为肝衰竭。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如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甲型、戊型)、有输血史、不安全注射史、多性伴等情况会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肝脏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4.脊髓灰质炎
疾病特点: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肢体瘫痪等严重后果。
人群影响:主要影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中卫生条件差、未及时接种疫苗等情况易导致感染,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者感染后可能加重神经损伤风险。
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疾病特点: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其中H5N1、H7N9等亚型可感染人类并导致严重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等多器官功能损伤。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从事家禽养殖、销售、屠宰等工作的人员感染风险较高,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频繁接触感染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易受影响,有慢性基础疾病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6.麻疹
疾病特点:由麻疹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易感染,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人群密集且卫生条件差等情况易导致传播,有免疫缺陷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非常严重。
7.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疾病特点:由汉坦病毒引起,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等,病情轻重不一。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工作、农村地区居民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接触鼠类及其污染物等易受影响,有基础血管或肾脏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8.狂犬病
疾病特点:由狂犬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传播,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100%。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被病兽咬伤的人员感染风险极高,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接触野生动物或家养宠物不规范等易受影响,儿童被咬伤后由于表述等问题可能延误处理,需特别关注。
9.流行性乙型脑炎
疾病特点: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多在夏秋季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症患者常留有后遗症。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夏季户外活动多、未做好防蚊措施等易受影响,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者感染后可能加重脑损伤风险。
10.登革热
疾病特点: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重症登革热可出现休克、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地区的居民和外来人群均可感染,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有伊蚊滋生等情况易受影响,有基础血液系统病史者感染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出血等表现。
11.炭疽
疾病特点: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类型,皮肤炭疽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和焦痂及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和毒血症症状;肺炭疽起病急,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病情进展迅速;肠炭疽主要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中毒性休克型。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接触病畜及其产品、皮毛等的人员感染风险较高,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从事相关畜牧、皮革加工等工作易受影响,有基础免疫或呼吸、消化系统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12.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疾病特点: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阿米巴性痢疾: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主要病变在结肠,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有腥臭。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相对较多,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卫生习惯差、食用被污染食物等易受影响,有基础消化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13.肺结核
疾病特点: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病情可呈慢性过程,也可急性发作。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尘肺患者等易感染,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居住环境拥挤、免疫力低下等易受影响,有基础肺部或免疫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14.伤寒和副伤寒
疾病特点:由伤寒杆菌及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卫生条件差、食用被污染水源或食物等易受影响,有基础消化系统或免疫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疾病特点: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较高,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人群密集场所易导致传播,有基础免疫或神经系统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16.百日咳
疾病特点: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数月。
人群影响:多见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小儿,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接触患者易受影响,婴儿患病后病情相对更严重,需特别关注护理。
17.白喉
疾病特点: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咽、喉、鼻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可伴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较多,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未接种疫苗、接触患者易受影响,有基础心脏或神经系统病史者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18.新生儿破伤风
疾病特点:由破伤风梭菌经脐部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肌肉痉挛症状。
人群影响:主要发生在新生儿,与接生时消毒不严格等有关,男性女婴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接生过程不规范易导致感染,需重视新生儿出生时的消毒护理。
19.猩红热
疾病特点: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主要经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人群影响:儿童多见,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接触患者易受影响,有基础免疫或皮肤病史者感染后可能出现更复杂情况。
20.布鲁氏菌病
疾病特点:由布鲁氏菌引起,主要通过接触病畜或食用病畜产品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等。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从事畜牧、屠宰、皮毛加工等工作的人员感染风险较高,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接触病畜相关情况易受影响,有基础关节或免疫系统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21.淋病
疾病特点:由淋病奈瑟菌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为男性尿道炎、女性宫颈炎等,严重者可导致盆腔炎、不孕不育等并发症。
人群影响:性活跃人群易感,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性行为不规范等易受影响,有基础生殖系统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22.梅毒
疾病特点: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全身皮疹等)、三期梅毒(心血管、神经等系统损害)。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性活跃人群、有不安全性行为者等易感染,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性行为不规范等易受影响,孕妇感染后可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需重视孕期检查。
23.钩端螺旋体病
疾病特点:由钩端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酸痛、全身软、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肺大出血等。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从事农业、野外作业、接触疫水的人员感染风险较高,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接触疫水易受影响,有基础肝肾功能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24.血吸虫病
疾病特点:由血吸虫引起,主要经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等。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区居民和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均可感染,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接触疫水易受影响,有基础肝脏或消化系统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25.疟疾
疾病特点:由疟原虫引起,经按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间歇期症状缓解,反复发作可导致贫血、脾肿大等。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区居民和非流行区输入疟原虫的人群易感染,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进入疟疾流行区且未做好防蚊措施易受影响,有基础血液或免疫系统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26.流行性感冒(流感)
疾病特点: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人群密集、免疫力低下等易受影响,儿童、老年人、有基础慢性疾病者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疾病特点: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部分还可通过气溶胶等方式传播,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生活方式中与病毒传播源接触等易受影响,需特别关注不同人群的防护和病情监测。
28.猴痘
疾病特点:由猴痘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包括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皮疹多从面部开始向四肢蔓延,可累及口腔、鼻腔、咽喉等部位黏膜。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与感染源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生活方式中接触感染动物或相关污染物品易受影响,有基础免疫或皮肤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乙类传染病的防控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需要加强监测、及时报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如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同时,对于不同人群要根据其特点做好相应的防护和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