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典吧健康典吧
风险提示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

乙类传染病有哪些

2025年09月12日 05:05:35
戴水奇
戴水奇主任医师感染科
湖南省人民医院
健康典吧内容审核团队优选

乙类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需严格防控管理的一类传染病,以下是常见的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病原体: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一般青壮年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有发生重症的可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等基础疾病较多的特殊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艾滋病

病原体: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母婴传播。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性活跃人群、静脉注射毒品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等属于高危人群。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感染艾滋病后可通过母婴传播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因此孕妇需进行母婴阻断干预;对于儿童患者,需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情况,给予营养支持等综合关怀。

病毒性肝炎

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

传播途径:甲型、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人群影响: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影响较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易慢性化,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等;老年人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肝脏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需谨慎,且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加强病情观察。

脊髓灰质炎

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可在胃肠道繁殖后进入血液。

人群影响:多见于儿童,感染后可导致肌肉麻痹,留下后遗症影响运动功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是主要患病人群,需积极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进行预防,对于已感染的儿童,在康复过程中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原体: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如H5N1、H7N9等亚型。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感染。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等工作的人员以及儿童等相对更易感染,感染后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发展为重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感染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后更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要加强防护和病情监测。

麻疹

病原体:麻疹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

人群影响: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发病率较高,感染后可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还可能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是高发人群,需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麻疹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老年人感染麻疹后,发生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需注意休息和保暖等。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体:汉坦病毒。

传播途径:可通过接触传播(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排泄物形成气溶胶后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传播(食用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虫媒传播(革螨等叮咬)。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感染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对于从事野外作业等易接触鼠类环境的人群要加强防护;对于老年患者,需关注其器官功能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狂犬病

病原体:狂犬病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传播,病毒通过伤口侵入人体。

人群影响:被病兽咬伤后若未及时处理,几乎均可发病,发病后死亡率极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被犬等动物咬伤后更易发生狂犬病,且家长需重视及时带儿童进行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对于老年人,被咬伤后可能对伤口的感知不敏感,容易延误治疗,需加强对老年人的相关防护知识普及和被咬伤后的及时处理指导。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

传播途径: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主要是三带喙库蚊。

人群影响: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感染后可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症状,部分患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是高发群体,夏季要做好防蚊措施,及时接种乙脑疫苗;对于患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乙脑后面临的神经功能损伤风险可能更高,需在康复期进行专业的康复评估和干预。

登革热

病原体:登革病毒。

传播途径: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出现发热、皮疹、出血等症状,重症登革热可危及生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儿童感染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对于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增加,要注意休息和补液等支持治疗。

炭疽

病原体:炭疽芽孢杆菌。

传播途径: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产品(如皮毛等)可经皮肤接触感染,吸入含有芽孢的气溶胶可经呼吸道感染,食用被污染的肉类可经消化道感染。

人群影响:从事畜牧、皮毛加工等职业的人群易感染,感染后病情严重程度因感染途径和菌株毒力而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不同职业人群感染风险不同,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要加强防护;对于儿童,要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卫生教育;老年人感染后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和感染相关症状的监测。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病原体: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阿米巴性痢疾)。

传播途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阿米巴性痢疾传播途径类似,但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人群影响: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可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休克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腹泻后容易发生脱水等并发症,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老年人感染后,由于胃肠功能和整体机能衰退,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要及时就医并注意饮食调整等。

肺结核

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排菌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结核分枝杆菌,易感者吸入后可感染。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营养不良人群等易患肺结核。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感染肺结核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患肺结核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伤寒和副伤寒

病原体: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等。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病原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

人群影响: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可引起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感染后要注意营养支持和病情观察;老年人感染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病情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体:脑膜炎奈瑟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如接吻等也可传播。

人群影响:儿童发病率较高,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脑疝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是高发群体,需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凶险,要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百日咳

病原体:百日咳鲍特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时,细菌随飞沫排出,易感者吸入后感染。

人群影响:儿童尤其婴幼儿易感,新生儿也可发病,可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较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是主要患病人群,需按计划接种百日咳疫苗;对于新生儿百日咳,由于其咳嗽反射较弱等特点,病情可能更严重,要密切观察呼吸等情况。

白喉

病原体:白喉棒状杆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手、玩具等间接传播。

人群影响:儿童多发,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咽痛、咽部灰白色假膜等症状,可引起心肌炎、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需接种白喉疫苗进行预防;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白喉后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处理。

新生儿破伤风

病原体:破伤风梭菌。

传播途径:由破伤风梭菌经脐部侵入感染,多因接生时消毒不严等引起。

人群影响:主要发生在新生儿,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凶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新生儿破伤风关键在于预防,要加强接生过程的消毒管理;一旦发生,需积极进行隔离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猩红热

病原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人群影响:儿童多见,可出现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感染后要注意休息和皮肤护理;对于有风湿热等基础疾病的儿童,要警惕猩红热引发风湿热等并发症。

布鲁氏菌病

病原体:布鲁氏菌。

传播途径:接触感染动物(如羊、牛、猪等)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被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

人群影响:从事畜牧、屠宰、皮毛加工等职业的人群易感染,可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不同职业人群感染风险不同,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要加强防护;老年人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检查以明确诊断。

淋病

病原体:淋病奈瑟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污染的毛巾、衣物等)感染。

人群影响:性活跃人群易感,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不同性别均可发病,女性感染后可能累及盆腔等部位,孕妇感染淋病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胎儿,需做好孕期相关检查和阻断措施。

梅毒

病原体:梅毒螺旋体。

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二期梅毒可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等,三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感染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梅毒,需进行规范的母婴阻断治疗;老年人感染梅毒后,病情进展可能与年轻人不同,要注意全面评估病情和合理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

病原体:钩端螺旋体。

传播途径:接触被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和土壤,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人群影响:从事农业、渔业等接触疫水职业的人群易感染,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等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不同职业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对于儿童,感染后要注意观察有无黄疸等症状;老年人感染后,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的风险增加,需加强病情监测。

血吸虫病

病原体:日本血吸虫。

传播途径:人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后,尾蚴经皮肤侵入人体。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以农民、渔民感染率较高,可引起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慢性血吸虫病可导致肝脾肿大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感染血吸虫病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及时进行驱虫等治疗;老年人感染后,要注意基础疾病与血吸虫病的相互影响,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疟疾

病原体:疟原虫。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少数可通过输血、母婴传播等。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区以儿童和非流行区进入的人群易感染,可出现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感染疟疾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感染疟疾后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要积极进行防治。

流行性感冒

病原体:流感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人群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每年均可流行,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反复感染流感,且感染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老年人感染流感后,发生肺炎等并发症的几率增加,要注意预防接种和发病后的对症支持治疗;孕妇感染流感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重视孕期流感的预防和处理。

新型冠状病毒是甲类病毒还是乙类病毒
陈国华
陈国华副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属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是基于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等科学评估,这样的管理有助于更有效防控疫情传播,对不同人群包括儿童、有基础病史者等都适用相关严格防控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甲类还是乙类传染病
廖彬
廖彬副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防控措施因其传染性强传播快,采取甲类防控能促各地各部门重视防控有效阻断传播保护公众健康,儿童因免疫系统未熟感染后病情发展快需特护,老年人伴基础病感染重症风险高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甲类还是乙类?
高洁
高洁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是基于对其致病性传染性等特征科学评估基于科学防控依据甲类防控措施能更迅速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基于病毒传播规律研究其有人传人能力甲类管
新型冠状病毒是甲类还是乙类传染病
廖彬
廖彬副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0年1月20日新冠被纳入乙类传染病采甲类防控,因传染性强等,甲类防控可阻传播保安全维秩序,2023年1月8日起“乙类乙管”但特殊人群需特关,如老人要健康监测、孕妇要关注自身及胎儿、基础病者遵医嘱管理病情、儿童要关注症状表现并护理观察。
新型冠状病毒是甲类病毒还是乙类病毒?
沃琤
沃琤副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有多种,按甲类管理因传染性强等多方面因素,能采取严格防控措施阻止传播保障公众健康,不同人群因自身特征在甲类管理防控下能受更好保护。
新型冠状病毒是甲类还是乙类传染病
王彦丽
王彦丽副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被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防控措施,2023年1月8日起调整为乙类乙管,甲类防控措施严格早期对控疫情起关键作用但对社会等有影响,乙类乙管后防控更具针对性科学,对普通人群生活等恢复正常但特殊人群仍需注意防护医疗救治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甲类还是乙类?
江文辉
江文辉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乙类传染病但采甲类防控措施因其传染性强传播快,乙类传染病包含多种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采取甲类防控能有效落实防控举措阻断传播,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需家长协助监督防护就医,老年人伴基础疾病多重症风险高要严格防护及告知基础病,有基础疾病人群病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甲类还是乙类传染病
金其武
金其武主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被纳入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防控措施基于多方面评估,儿童需更谨慎防控、老人因易有基础病更要严格防护且就医要告知基础病、有基础病人群感染后要与医生沟通基础病情况以便制定诊疗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是甲类还是乙类病毒
王应琼
王应琼主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属乙类病毒但采甲类防控措施,儿童感染部分症状轻少数重症需特护,老年伴基础病感染重症风险高要更注意防护,孕妇感染需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状况并与多科医生沟通,有基础病人群感染病情可能加重要严防护并及时就医详告基础病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是甲类还是乙类传染病
汤志森
汤志森副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宁德市医院
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冠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措施基于科学评估目的是防控传播保障健康安全儿童需关注病情变化做好防护老年人要减少外出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孕妇要谨慎防护出现不适遵医嘱评估处理有基础疾病人群要严格防护控制基础疾病关注症状变化按要求监测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是甲类还是乙类传染病
侯凤琴
侯凤琴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措施基于其较强传染性致病性可有效防传播蔓延保护健康安全儿童老人孕妇及基础疾病人群有相应防控注意事项儿童遵防控要求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防护老人尽量少外出必须外出严格防护出现症状及
新型冠状病毒是属于甲类还是乙类
王海燕
王海燕副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是综合病原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特征评估的基于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及疾病传播特性影响乙类传染病范畴的新型冠状病毒因传播能力强对公众健康威胁大参照甲类防控措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甲类还是乙类传染病
王宇
王宇副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4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0年1月20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被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措施,2023年1月8日起调整为乙类乙管,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防控治疗有不同关注点,有基础病史人群需密切监测管理基础疾病,各人群均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乙类传染病几小时上报
沃琤
沃琤副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2日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乙类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人应24小时内网络直报特殊情况如部分特殊病种要隔离相关人群中患者上报需关注不同情况及时准确上报对防控传播蔓延至关重要相关主体须遵时限要求。
乙类传染病有哪些
戴水奇
戴水奇主任医师
2025年09月12日
湖南省人民医院
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多种,它们分别由不同病原体引起,传播途径各异,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且各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通过飞沫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殊人群需密切关注病情,艾滋病由HIV引起通过性接
健康典吧
健康典吧内容支持
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页面广告是为了让平台提供更好内容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10421798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