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恶心想吐
一、恶心想吐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1.妊娠:育龄期女性妊娠早期较常见,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是主要原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可影响胃肠道功能,一般妊娠6周左右出现,12周左右多逐渐缓解。
2.饮食因素:短时间内进食过多、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摄入不洁食物,可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想吐。例如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后,胃肠道消化负担加重,容易出现不适。
3.晕车、晕船、晕机:乘坐交通工具时,由于颠簸、晃动等运动刺激,前庭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恶心想吐,这与内耳前庭感受器过于敏感有关。
(二)病理性原因
1.消化系统疾病
-胃部疾病:如胃炎,多种因素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之一,患者除了恶心想吐,还可能有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等症状;胃溃疡患者也常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多在进食后发作。
-肠道疾病: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可引起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肠炎患者多因病原微生物感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其他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压增高,如脑肿瘤、脑出血等,可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恶心、呕吐,常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体内代谢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同时伴有呼气有烂苹果味、乏力、意识障碍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亢进,也可能出现恶心想吐的情况。
二、恶心想吐的应对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1.调整体位:如果是乘车、船等导致的恶心想吐,可尽量保持头部固定,选择合适的体位,如静坐或半卧位,减轻运动刺激引起的不适。
2.饮食调整:生理性饮食因素引起的恶心想吐,可暂时禁食1-2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适量饮用温水、米汤等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避免再次食用刺激性食物。
3.呼吸调节:通过深呼吸来缓解恶心感,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有助于放松身体,减轻不适。
(二)就医情况及处理
1.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如果恶心想吐伴有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大量呕血、严重腹痛、腹泻不止且伴有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CT、胃镜、血常规、血生化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例如,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会根据病情采取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措施。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恶心想吐时,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呕吐物的性状和量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若儿童恶心想吐伴有发热、精神萎靡、频繁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儿童呼吸道通畅,呕吐后及时清理口腔异物,防止误吸。
-孕妇:妊娠早期的恶心想吐一般为生理性,但如果呕吐剧烈,导致孕妇出现脱水、体重明显下降等情况(妊娠剧吐),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孕妇情况进行补液等治疗,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恶心想吐,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等。由于老年人对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病情变化相对隐匿,所以一旦出现恶心想吐,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相互影响的情况,需要综合评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