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项激素看多囊比值

一、性激素六项组成及多囊相关比值
性激素六项包括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泌乳素(PRL)。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评估中,关键比值为LH/FSH比值。
二、LH/FSH比值的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LH/FSH比值一般小于2。若LH/FSH≥2,结合临床症状(如月经稀发或闭经、多毛、痤疮、肥胖等)及超声检查显示卵巢多囊样改变(单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需高度怀疑PCOS。LH升高提示黄体生成素分泌异常,可能干扰卵泡正常发育与排卵;FSH相对正常或偏低时,更支持PCOS的激素紊乱特征。
三、各激素的具体意义及影响因素
促卵泡生成素(FSH):由垂体分泌,主要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年龄增长可致FSH水平逐渐升高;若FSH异常升高,可能提示卵巢功能减退。
促黄体生成素(LH):由垂体分泌,参与促排卵过程。PCOS患者常出现LH分泌增多,高雄激素状态可刺激LH分泌增加;肥胖女性因胰岛素抵抗可能间接影响LH分泌。
雌二醇(E2):卵巢分泌的主要雌激素,青春期前及绝经后女性E2水平较低;育龄期女性E2水平随月经周期波动,PCOS患者E2水平多无典型周期性变化。
孕酮(P):由卵巢黄体分泌,月经周期后半期升高。PCOS患者常存在黄体功能不足,导致孕酮水平偏低。
睾酮(T):雄激素的一种,女性体内睾酮主要来自卵巢和肾上腺。PCOS患者常出现睾酮水平升高,可引起多毛、痤疮等高雄激素表现;肥胖女性脂肪组织可转化雄激素,加重睾酮升高。
泌乳素(PRL):由垂体分泌,生理性波动较大,妊娠、哺乳等可致PRL升高;病理性升高可能影响月经及排卵,需排除垂体病变等因素。
四、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若出现月经紊乱、不孕等症状,需及时检测性激素六项,评估LH/FSH比值及各激素水平,早期发现PCOS并干预。
肥胖女性:肥胖可通过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影响性激素分泌,导致LH/FSH比值异常。建议通过合理饮食(控制高热量、高糖食物摄入)、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改善激素失衡。
有PCOS家族史者:此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月经情况及性激素水平,早期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PCOS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