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性坏疽属于什么隔离

一、气性坏疽属于接触隔离
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该病菌可通过直接接触伤口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所以气性坏疽患者需采取接触隔离。采取接触隔离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菌传播给他人。病房应专人专用,如无条件,也需与感染同类病原菌的患者同住。医护人员进入病房需戴帽子、口罩、手套,穿隔离衣。接触患者前后及接触污染物品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如衣物、床单等,需先消毒后清洗,器械需先消毒后送供应室灭菌处理。患者伤口换药后的敷料等废弃物,需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二、气性坏疽的相关衍生内容
1.临床表现:气性坏疽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发病初期,患者自觉伤肢沉重,有包扎过紧感或疼痛感。随后伤口出现“胀裂样”剧痛,难以忍受,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伤口周围皮肤水肿、苍白、发亮,迅速转为紫红色,进而呈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伤口内肌肉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中常有气泡冒出,按压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患者还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脉速、呼吸急促、烦渴、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严重时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2.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细菌培养等。临床表现上,伤口处的特殊表现如“胀裂样”剧痛、捻发音等具有重要提示意义。伤口分泌物涂片可见大量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而白细胞计数很少。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类型,通常为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菌。此外,X线检查可见伤口肌群间有气体,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3.治疗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手术目的是彻底清创,切除坏死组织,敞开伤口,充分引流。一般采用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术中可见肌肉颜色暗红、失去弹性,用手挤压不收缩,且切割时不出血,应予以切除,直到颜色正常、有弹性、能出血的健康组织为止。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青霉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菌有较好疗效;甲硝唑,可有效抑制厌氧菌生长;还可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等,对多种细菌包括厌氧菌有抗菌活性。
高压氧治疗:能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厌氧菌生长繁殖,减轻组织肿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一般在3个大气压下吸纯氧,每次2小时,1日23次。
4.预防
早期彻底清创:对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或其他污染物的伤口,应尽早进行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敞开伤口充分引流,可有效降低气性坏疽的发生风险。一般伤后68小时内清创,可达到一期愈合。
抗生素预防:对于污染较重的伤口,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能抑制伤口内细菌生长繁殖。但抗生素不能替代清创,仅作为辅助措施。
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对于存在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纠正机体的不良状态。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气性坏疽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且表述症状可能不如成人清晰准确。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伤口情况及全身表现,如有无哭闹不安、发热、伤口疼痛加剧等。治疗过程中,因儿童对疼痛耐受差,换药时要注意安抚其情绪,动作尽量轻柔。用药方面,需严格遵医嘱,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剂量需精准计算,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会影响伤口愈合及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患有气性坏疽时,更易发生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护理过程中,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如监测血糖、血压等。老年人皮肤弹性差,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要定期协助翻身。同时,老年人记忆力可能减退,需反复提醒按时用药及注意伤口护理事项。
3.孕妇:孕妇感染气性坏疽,不仅自身面临风险,还可能影响胎儿。治疗时,用药需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手术治疗也需充分评估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做好相应的监护措施。孕妇心理负担较重,家属及医护人员要多给予心理支持,缓解其焦虑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