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婴儿怎么会有脑膜炎
一、刚出生婴儿患脑膜炎的常见原因
刚出生的婴儿患脑膜炎,多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原体容易入侵等因素相关。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细菌感染:
-B族链球菌:是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和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母亲在妊娠期间生殖道B族链球菌定植,分娩时婴儿通过产道可被感染。例如,有研究显示,母亲产前B族链球菌筛查阳性的情况下,新生儿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大肠杆菌:也是常见的导致新生儿脑膜炎的细菌,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感染婴儿。
病毒感染:
-如肠道病毒等,可通过污染的环境、密切接触等方式侵入新生儿体内,进而引发脑膜炎。
真菌感染:
-通常发生在早产儿、长期住院接受有创治疗或有免疫缺陷的新生儿中,比如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导致菌群失调,从而继发真菌感染引起脑膜炎。
二、临床表现及相关特点
一般表现:
-新生儿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可能出现体温不稳定,有的体温不升,有的可发热;反应差,表现为嗜睡、拒奶、吸吮无力等;呼吸不规则,可能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
-前囟饱满或隆起,这是因为新生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前囟会有相应表现,但需注意与正常前囟饱满相鉴别,正常新生儿前囟有时也可稍饱满,但脑膜炎时前囟饱满程度往往更明显且伴有其他异常表现。
神经系统表现:
-可能出现抽搐,多为局灶性或多灶性抽搐,表现不典型,如肢体抖动等;肌张力改变,可出现肌张力减低或增高;脑膜刺激征不典型,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脑膜刺激征如颈抵抗等难以准确引出。
三、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是诊断新生儿脑膜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病原学等检查。脑脊液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等;病原学检查可明确是细菌、病毒还是真菌等感染,如细菌感染时脑脊液涂片可能找到细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
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检查可用于筛查新生儿颅内情况,如是否有脑室扩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颅内结构,如是否存在脑膜强化、脑实质病变等,对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如B族链球菌感染,通常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是真菌感染,则选用抗真菌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包括维持正常的体温、呼吸、循环等。维持内环境稳定,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于有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可使用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新生儿的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
并发症防治:
-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脑积水、脑脓肿等并发症,一旦发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
-新生儿脑膜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病原体的种类、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等。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预后,部分患儿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脑瘫等;而延误治疗则预后较差。
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要加强护理,保持婴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母亲在妊娠期间要做好产前检查,尤其是B族链球菌等的筛查,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对于早产儿等高危新生儿,要加强监测,一旦出现疑似脑膜炎的表现,如反应差、体温异常等,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最大程度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