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超分几种类型

一、B超的类型
1.A型超声:即幅度调制型超声,它以波幅变化来显示回声强弱。其原理是超声束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声阻抗的界面会产生反射,反射回声的强弱以波幅的高低在显示屏上显示。它主要用于测量组织界面的距离、脏器的径线,如测量头颅的大小、眼轴长度等,也曾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如脑中线移位的判断,但因其信息显示单一,如今已较少单独使用。
2.B型超声:即辉度调制型超声,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超声类型。它将回声信号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回声强则光点亮,回声弱则光点暗,众多光点排列构成二维切面图像,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脏器及周围器官的形态、结构、内部回声等。比如在妇产科,可观察胎儿发育情况、诊断早孕;在腹部,能检测肝脏、胆囊、胰腺等脏器有无病变,像肝囊肿、胆囊结石等疾病的诊断。根据探头扫描方式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
线阵超声:探头的换能器呈直线排列,扫描时声束平行发射,形成矩形的扫描断面图像。适用于浅表器官及小器官的检查,如甲状腺、乳腺等,也常用于外周血管的检查,能清晰显示血管壁及管腔内情况。
凸阵超声:探头的换能器呈凸弧形排列,扫描时声束呈扇形发散,形成扇面形的扫描断面图像。其视野范围较大,适用于腹部、妇产科等部位的检查,便于观察深部脏器,如观察妊娠中晚期胎儿的整体情况。
相控阵超声:通过电子技术控制超声探头中各阵元的发射时间和相位,使声束实现扇形扫描。主要用于心脏检查,因其探头小巧,可置于肋骨间隙,能获得清晰的心脏切面图像,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3.M型超声:即时间运动型超声,主要用于观察心脏等活动脏器的运动情况。它在B型超声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取一条扫描线上的回声信息,以纵坐标代表深度,横坐标代表时间,显示出心动周期中各层组织结构的活动曲线,即M型超声心动图。常用于测量心脏各腔室大小、心室壁厚度及运动幅度,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如诊断二尖瓣狭窄时观察二尖瓣的运动曲线变化。
4.D型超声:即多普勒超声,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血流速度、方向及性质。当超声束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如红细胞)时,反射波的频率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这种频率变化来获取血流信息。
脉冲多普勒:通过短暂的超声脉冲发射,选择性地接收特定深度的血流信号,可测量血流速度、方向,判断血流性质,常用于检测心脏及大血管内的血流情况,如判断主动脉瓣狭窄时的血流速度。
连续多普勒:有两个换能器,一个连续发射超声,另一个连续接收反射超声,可测量高速血流,常用于检测心脏瓣膜狭窄、先天性心脏病的异常分流等高速血流信号。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二维超声和M型超声基础上,以彩色编码显示血流信息,红色表示血流朝向探头,蓝色表示血流背离探头,颜色的明亮程度反映血流速度的快慢。能直观显示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分布、血流状态,如鉴别肝脏肿瘤的良恶性,恶性肿瘤周边常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
能量多普勒:以红细胞散射能量的总积分进行彩色编码显示,对低速血流的检测更为敏感,不受血流方向和探测角度的影响。在妇产科中用于观察胎盘的血流灌注,在肿瘤检查中有助于发现肿瘤内部微弱的血流信号。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孕妇:孕期进行B超检查是必要的,但也应避免不必要的频繁检查。早孕期超声检查时,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早孕期胚胎对超声能量相对敏感。不同孕期有不同的检查重点,如孕1113⁺⁶周的NT检查,需严格按照孕周进行,以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孕妇在检查前应适当憋尿,使膀胱适度充盈,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子宫及附件结构,但也不要过度憋尿导致不适。在中晚孕期,无需刻意憋尿,检查过程中要放松心情,配合医生检查。
2.儿童:儿童配合度相对较低,检查前家长应做好安抚工作,可提前告知孩子检查过程,消除其恐惧心理。对于不配合的幼儿,可能需要等待孩子安静入睡后再进行检查,以保证图像质量。在选择探头时,会根据儿童的体型选择合适的频率和大小,如对婴幼儿的浅表器官检查,常选用高频小探头,既能保证图像分辨率,又能减少对孩子的压迫不适感。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脏器结构和功能,在B超检查时需医生综合考虑。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检查过程中需家属协助,确保其安全舒适。此外,老年人皮肤松弛,探头与皮肤接触时可能存在间隙影响图像质量,医生操作时会适当调整手法,必要时使用耦合剂涂抹均匀以保证良好的声传导。
4.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层较厚,超声在传播过程中衰减明显,可能导致图像质量不佳。检查时医生可能会选择穿透力更强的低频探头,同时适当增加耦合剂用量,使探头与皮肤充分接触,尽量获取清晰的图像。肥胖人群在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身肥胖情况,以便医生做好相应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