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头昏是怎么回事
一、生理性因素
1.睡眠不足或质量差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睡眠需求不同,儿童每天可能需要10-14小时睡眠,青少年8-10小时,成年人7-9小时,老年人5-7小时。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导致睡眠不足或质量差,进而引起天天头昏。例如,有研究发现,睡眠剥夺的人群中,约70%会出现头昏症状,这是因为睡眠过程中身体各器官得到修复和调整,睡眠不足会使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头昏。
-特殊人群:儿童若睡眠不足,除了头昏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生长激素在睡眠时分泌旺盛;老年人睡眠质量差可能还与基础疾病相关,如患有慢性疼痛性疾病等会干扰睡眠,进而加重头昏情况,需要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来改善。
2.过度疲劳
-影响因素: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疲劳表现不同,体力劳动者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长时间高强度用脑,都会导致身体和大脑过度疲劳。比如长时间连续加班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能量消耗大,代谢产物堆积,容易出现天天头昏。研究表明,过度疲劳时,体内乳酸等代谢废物积累,会影响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导致头昏。
-特殊人群:儿童过度疲劳可能与学习压力过大等有关,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老年人过度疲劳可能是因为体力活动或家务劳动安排不当,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引发头昏。
3.饥饿
-影响因素:饮食不规律,长时间未进食会导致血糖降低,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引起头昏。比如减肥人群过度节食,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正常人体血糖维持在3.9-6.1mmol/L,当血糖低于3.0mmol/L时,就可能出现头昏、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大脑对葡萄糖的依赖程度高,血糖降低会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特殊人群:儿童饥饿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供应,导致头昏,要保证儿童三餐规律;老年人饥饿时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为血糖过低可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波动等,所以老年人要注意按时进食,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的发病特点不同,中老年人较为常见。血压长期控制不佳时,会使脑血管受到压力,导致头昏。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和舒张压60-89mmHg,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时为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压力增高,脑血管灌注可能出现异常,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50%会有头昏症状,尤其是血压波动较大时更易出现。
-特殊人群: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疾病等引起,儿童高血压头昏时要及时就医检查病因;老年人高血压头昏需注意避免血压骤降,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大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加重头昏,要在医生指导下平稳降压。
-低血压
-影响因素:体质虚弱的人群容易出现低血压,如女性、老年人等。血压过低时,大脑灌注不足,引起头昏。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的人,病理性低血压可能由大出血、严重感染等引起。一般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为低血压,当血压低于这个范围时,大脑供血减少,就会出现头昏,尤其是从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头昏可能更明显,即体位性低血压。
-特殊人群:儿童低血压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有关,要关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血压情况;老年人低血压头昏要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发生跌倒等意外,可适当增加钠盐摄入等方式来调整血压。
-心律失常
-影响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使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昏。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对大脑供血影响不同,房颤时心房颤动导致心室射血不规则,可能使脑供血减少。有研究发现,心律失常患者中约30%-40%存在头昏症状。
-特殊人群:儿童心律失常可能由先天性心脏问题或感染等引起,要及时诊断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头昏可能与基础心脏疾病加重有关,要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必要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神经系统疾病
-颈椎病
-影响因素: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学生等,容易患颈椎病。颈椎病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昏。颈椎的椎体、椎间盘等结构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会影响椎动脉的正常走行,使椎动脉狭窄或受压,进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中约60%会出现头昏症状,且头昏可能与颈部活动有关,如转头时头昏加重。
-特殊人群:儿童颈椎病相对少见,但长期不良姿势也可能引发,要注意儿童的坐姿、睡姿等;老年人颈椎病头昏要避免颈部过度活动,可通过适当的颈部康复训练等改善症状,但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脑供血不足
-影响因素:多种原因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中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会使脑血管管腔狭窄,脑血流量减少,引起头昏。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大脑局部缺血缺氧,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天天头昏的情况,其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
-特殊人群:儿童脑供血不足可能与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等有关;老年人脑供血不足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来改善脑供血,预防头昏反复发作。
-偏头痛
-影响因素:偏头痛患者中部分会出现头昏症状,其发病机制与神经-血管调节功能紊乱有关。偏头痛的发作可能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发作前或发作中可能出现头昏,尤其是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群更易发病。研究发现,约30%的偏头痛患者会伴有头昏症状,且头昏可能在偏头痛发作前后持续存在。
-特殊人群:儿童偏头痛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儿童偏头痛头昏要注意与其他儿童常见头昏原因鉴别,且要避免可能诱发偏头痛的因素,如某些食物、强光等;老年人偏头痛头昏要考虑与其他老年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时要兼顾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3.耳鼻喉科疾病
-梅尼埃病
-影响因素:梅尼埃病是一种内耳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头昏,同时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多见于中青年人,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免疫反应等有关。有研究显示,梅尼埃病患者中头昏症状较为常见,且发作时头昏感明显。
-特殊人群:儿童患梅尼埃病极为罕见;老年人患梅尼埃病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内耳疾病鉴别,治疗上要考虑老年人的耐受性等。
-耳石症
-影响因素:耳石症是由于耳石脱落,刺激内耳感受器引起的眩晕、头昏。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当头部位置改变时,耳石移位,刺激前庭感受器,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头昏、眩晕等症状,且症状发作与头部位置变化有明显关系。研究表明,耳石症患者中头昏是常见表现之一。
-特殊人群:儿童耳石症非常少见;老年人耳石症头昏时要注意避免剧烈头部运动,可通过复位治疗等方法改善症状,复位治疗要由专业医生操作。
4.其他系统疾病
-贫血
-影响因素: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会使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大脑缺氧,引起头昏。不同年龄段贫血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导致缺铁性贫血,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造血功能减退等引起贫血。正常血红蛋白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当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就可能出现头昏症状,因为大脑对缺氧较为敏感。
-特殊人群:儿童贫血要及时补充营养,纠正贫血;老年人贫血头昏要积极查找病因,治疗基础疾病,同时注意饮食中增加含铁、维生素B12等丰富的食物摄入。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异常
-影响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引起头昏。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可能出现头昏、心慌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减慢,会导致乏力、头昏等。甲状腺功能正常范围:促甲状腺激素(TSH)0.35-5.5mIU/L,游离甲状腺素(FT4)12-22p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1-6.8pmol/L。有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约20%-30%存在头昏症状。
-特殊人群:儿童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出现头昏等症状时要及时检查甲状腺功能;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异常头昏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鉴别,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
三、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
-高原反应
-影响因素: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地区时,由于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氧气分压也降低,人体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高原反应,导致头昏。一般海拔3000米以上为高原地区,不同个体对高原的适应能力不同,部分人会出现头痛、头昏、恶心等症状。这是因为人体缺氧,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影响大脑功能。
-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人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差,进入高原地区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提前进行身体检查等,进入高原后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出现头昏等不适及时采取措施,如吸氧等。
-闷热、缺氧环境
-影响因素:在密闭、闷热、缺氧的环境中,如夏季高温的室内、拥挤的电梯等,人体会因缺氧出现头昏。因为环境中氧气含量不足,大脑供氧减少,就会引发头昏症状。例如在夏季高温时,室内通风不良,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降低,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可能导致头昏。
-特殊人群:儿童在闷热、缺氧环境中更易出现不适,因为儿童的心肺功能相对较弱;老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头昏可能加重基础疾病,要注意保持环境通风良好,避免长时间处于此类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