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泻还有粘液,咋回事

一、感染性原因
1.细菌感染:志贺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感染肠道后,会侵入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出现腹泻伴有黏液的症状。例如,志贺菌感染可引起典型的黏液脓血便,患者除腹泻、黏液便外,常伴有腹痛、发热等表现。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时,会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损伤、脱落,肠道分泌功能亢进,进而出现腹泻伴黏液的情况。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常表现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可伴有少量黏液。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肠道后,会寄生于肠壁组织,破坏肠黏膜,引起肠黏膜溃疡、出血,导致腹泻伴有暗红色果酱样黏液便,同时可能伴有腹痛、低热等症状。
二、非感染性原因
1.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黏液分泌增多,患者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还可能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病情易反复发作。
-克罗恩病: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肠道黏膜呈节段性炎症,黏膜溃疡、渗出,导致腹泻伴有黏液,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包块、肠梗阻等并发症。
2.饮食因素:食用不洁食物可导致肠道感染引发黏液便;部分人对某些食物过敏,如乳糖不耐受者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肠道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乳糖,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伴黏液;过量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也可能刺激肠道,导致黏液分泌增加,引发腹泻。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化疗药物等,可能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分泌紊乱,出现腹泻伴有黏液的情况。
4.肠道肿瘤:肠道肿瘤生长过程中可破坏肠黏膜,导致肠黏膜分泌增加,同时肿瘤组织坏死、脱落等可引起出血、黏液分泌,从而出现腹泻伴有黏液的症状,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消瘦等表现。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腹泻伴黏液需尤其关注,感染性原因相对更常见,如轮状病毒感染等。儿童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若出现腹泻伴黏液,应及时就医,监测水电解质情况,必要时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测以明确病因。
2.老年人:老年人腹泻伴黏液需警惕肠道肿瘤等情况,因其基础疾病较多,肠道功能减退,肿瘤等病变可能隐匿起病。应及时进行肠镜等检查排查肠道器质性病变,同时注意老年人身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检查及治疗方式。
3.女性特殊时期:女性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体内激素变化导致肠道敏感性增加,若饮食或生活方式稍有不当,易出现腹泻伴黏液。此时需注意腹部保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本身患有肠道疾病(如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者,出现腹泻伴黏液可能提示病情复发或加重,需遵循原发病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