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反复发烧退了又烧是怎么回事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情况:小孩反复发烧退了又烧较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感染。以流感病毒为例,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体内大量繁殖,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发热。一般发热会持续3-5天左右,且容易出现反复发热的情况。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儿童均可感染,但婴幼儿相对更易受影响,因为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生活方式上,若儿童接触了感染流感病毒的人群,且自身免疫力较低时就容易发病。
2.机制:病毒侵入机体后,会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使其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引起发热。当机体免疫系统在与病毒斗争过程中,体温调定点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较高水平,当病毒未被完全清除时,体温就会再次升高。
(二)细菌感染
1.常见情况:细菌感染也可导致小孩反复发烧退了又烧,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像肺炎链球菌肺炎,细菌在肺部繁殖,引发肺部炎症,炎症刺激机体产生发热反应。不同年龄的儿童发生细菌感染的部位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更易出现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等情况。生活方式上,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可能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2.机制:细菌感染人体后,细菌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会作为外源性致热原,激活体内的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后会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6等,同样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当体内的抗菌药物未能完全杀灭细菌时,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就会出现反复发热的现象。
(三)支原体感染
1.常见情况: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是导致小孩反复发烧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但近年来婴幼儿感染也有增多趋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且容易反复。
2.机制:肺炎支原体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毒性物质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免疫反应。其引起发热的机制与上述病毒、细菌感染类似,也是通过激活体内的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来调节体温调定点,从而导致反复发热。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常见情况: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导致小孩反复发烧退了又烧,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病,就会出现长期反复发热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不同年龄的儿童都可能患病,但学龄期儿童相对多见。生活方式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儿童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2.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等组织,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从而引起反复发热。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会持续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得体温反复波动。
(二)川崎病
1.常见情况:川崎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同时伴有球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手足硬性水肿等表现。
2.机制: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对感染原等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全身血管炎症。炎症反应会引起机体发热,且由于血管炎症的持续存在,发热容易反复。
三、其他因素
(一)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1.情况: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弱。例如,在环境温度变化时,婴幼儿不能很好地通过自身调节来维持体温稳定。当外界环境温度稍有变化,如穿衣过少或过多时,就容易出现体温波动,表现为反复发烧退了又烧。
2.应对:对于婴幼儿,要注意根据环境温度及时调整衣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左右较为合适,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二)中暑
1.情况: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小孩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就可能发生中暑,出现反复发烧退了又烧的情况。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其体温调节功能不如成人,更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例如在户外活动时间过长,未及时补充水分等情况下,就容易中暑。
2.机制:中暑时,机体散热困难,体内热量蓄积,导致体温升高,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在中暑时受到一定影响,且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所以容易出现反复发热的情况。
3.应对:如果小孩发生中暑,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同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让小孩饮用一些淡盐水等。
当小孩出现反复发烧退了又烧的情况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小孩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应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