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钙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摄入不足
1.饮食因素:日常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不足是常见原因,例如长期挑食、偏食,食谱中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摄入过少,会导致机体钙来源匮乏。以儿童为例,若儿童不爱喝牛奶、不吃豆腐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就易出现钙偏低情况;成年人长期素食且未通过其他途径补充足够钙,也可能引发钙偏低。
2.特殊人群需求与摄入不匹配: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人群对钙的需求量增加,若摄入不能满足需求则会钙偏低,如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钙需求量大,若奶粉中钙含量不足或辅食添加中钙补充不够,易出现钙偏低;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钙吸收能力下降,且对钙的需求因骨质流失等因素增加,若饮食中钙摄入不足,也易导致钙偏低。
二、吸收障碍
1.胃肠道疾病影响:某些胃肠道疾病会阻碍钙的吸收,例如患有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时,肠道黏膜受损,影响钙在肠道内的吸收过程;患有乳糜泻时,小肠黏膜受损,脂肪消化吸收受影响,同时也会干扰钙等矿物质的吸收;此外,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胃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钙的初步消化和吸收环境,导致钙吸收减少。
2.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异常: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若体内维生素D缺乏或存在代谢异常情况,会使钙吸收障碍。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日照不足导致内源性合成减少,或摄入不足、肝脏或肾脏疾病影响其活化等原因,如长期室内工作、冬季日照短的人群易因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不足而影响钙吸收;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患者可能存在维生素D代谢异常,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利用。
三、需求增加
1.生长发育期人群:儿童青少年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生长需要大量钙,若机体对钙的需求增加而摄入未相应增多,就会出现钙偏低。例如青春期少年身高快速增长,对钙的需求量大幅上升,若饮食中钙补充不及时,易导致钙缺乏;婴幼儿期也是骨骼发育关键时期,钙需求大,若喂养不当易钙偏低。
2.特殊生理状态人群:孕妇在孕期需要为自身和胎儿提供钙,哺乳期女性通过乳汁分泌也会丢失大量钙,若摄入的钙不能满足自身及胎儿、婴儿的需求,就会出现钙偏低。比如孕妇孕期没有补充足够钙,或哺乳期饮食中钙摄入不足,都可能导致钙水平降低。
四、激素调节异常
1.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可调节钙磷代谢,当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肾脏对钙的重吸收以及骨骼中钙的释放,从而导致血钙降低。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损伤甲状旁腺、颈部手术等损伤甲状旁腺后,易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相关的钙偏低情况。
2.其他激素影响:例如降钙素分泌异常等也可能影响钙的代谢平衡,不过相对甲状旁腺激素来说,因降钙素分泌异常导致钙偏低的情况相对少见,但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降钙素过多可能抑制骨钙释放等,影响钙的稳态。
五、肾脏疾病影响
1.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功能受损,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以及钙的排泄等。肾脏不能正常活化维生素D,使其促进钙吸收的作用减弱,同时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加,导致体内钙流失增多,从而出现钙偏低的状况。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常伴有钙磷代谢紊乱,钙水平下降较为常见。
2.其他肾脏疾病:某些遗传性肾脏疾病或其他肾脏病变也可能干扰钙的代谢过程,导致钙偏低,但相对慢性肾衰竭来说,其机制和影响程度各有不同,不过总体上肾脏疾病对钙代谢的影响是钙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