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热是指发烧多少度

高热的定义及相关情况
高热是指体温升高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通常来说,当口腔温度超过39℃,或腋下温度超过38.5℃时,可被视为高热。
不同测量部位的高热判定标准
口腔温度测量:正常口腔温度范围一般在36.3℃~37.2℃之间,当口腔温度超过39℃时,属于高热状态。这是因为口腔是人体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测量部位,能较为准确反映核心体温情况,当体温升高到39℃及以上时,机体代谢等生理功能会受到较明显影响。
腋下温度测量:正常腋下温度通常在36.0℃~37.0℃,当腋下温度超过38.5℃时可判定为高热。腋下温度测量相对简便易行,是常用的体温测量方式之一,由于腋下有皮肤等组织,测量时会有一定的散热情况,但当体温达到38.5℃及以上时,也能反映出机体处于较高的发热状态。
高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特殊情况
儿童群体: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高热时可能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例如,6个月~5岁的儿童在体温突然升高到39℃及以上时,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高热会刺激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所以对于儿童高热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及时采取合适的降温措施。
老年人群体: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高热时可能更容易出现脱水、意识障碍等情况。老年人的水分含量相对较少,高热时通过皮肤和呼吸散失的水分增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发生脱水,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对体温变化的反应不如年轻人敏感,可能在高热时较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容易被忽视,导致意识障碍等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高热患者,高热会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例如,高热时心率会加快,血压可能出现波动,这对于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可能诱发心肌缺血、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这类人群出现高热时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及时就医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高热的可能原因及应对原则
高热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如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等)、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等);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当出现高热时,首先要积极寻找引起高热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在降温措施上,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物理降温方法,但如果体温持续不降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并且要避免不恰当的用药,尤其是低龄儿童要严格遵循安全用药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