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什么元素的佝偻病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钙、血磷水平降低。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PTH可促进旧骨溶解,释放骨钙入血,以维持血钙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PTH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使尿磷排出增加,血磷降低,钙磷乘积(血钙×血磷)下降,使骨骼钙化受阻,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局部骨样组织堆积,出现骨骼病变。
-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大,若户外活动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不足,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产儿、双胎等生长发育更迅速,且体内维生素D储备不足,出生后更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生活方式因素:日照不足是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重要原因,现代城市中,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尤其是冬季日照时间短、强度弱,会增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风险。
2.骨骼表现
-头部:3-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即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有乒乓球样感觉;8-9个月以上婴儿,头颅呈方形,前囟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并易患龋齿。
-胸部:1岁左右小儿可见肋骨串珠,即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呈串珠状;鸡胸或漏斗胸,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胸,或胸骨下部向内凹陷成漏斗胸;胸廓畸形影响呼吸功能,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四肢: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可出现手镯或脚镯样畸形;1岁左右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
3.血液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
-血液生化: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降低是最可靠的诊断指标;血钙正常或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骨骼X线改变:长骨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二、钙缺乏相关的佝偻病(相对少见情况)
1.发病机制
-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钙摄入不足或钙吸收障碍可导致骨骼矿化不足,引起佝偻病。虽然单纯钙缺乏导致佝偻病的情况相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较少见,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发生。例如,长期低钙饮食的儿童,若同时伴有维生素D缺乏或其他影响钙代谢的因素,会加重骨骼病变。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对钙的需求量大,婴幼儿期若钙摄入不足,更易出现钙缺乏相关的骨骼改变。对于青少年,虽然生长速度较婴幼儿期稍缓,但仍需要充足的钙来维持骨骼健康,钙缺乏也可能影响骨骼发育。
-生活方式因素:挑食、偏食的儿童,钙摄入往往不足;一些素食儿童若不注意钙的补充,也容易发生钙缺乏。此外,某些疾病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影响钙的吸收,如慢性腹泻等,也会增加钙缺乏相关佝偻病的发生风险。
2.骨骼表现: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类似,但可能在程度上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骨骼矿化不良,如囟门闭合延迟、出牙晚、骨骼压痛等,严重时也可出现骨骼畸形,但相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典型骨骼畸形出现较晚或程度较轻。
3.血液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
-血液生化:血钙可降低,血磷一般正常或轻度降低,ALP可轻度升高。
-骨骼X线改变:长骨骨骺端可有一定程度的矿化异常表现,如钙化带模糊等,但不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典型。
三、其他少见元素缺乏相关的佝偻病
1.磷缺乏相关的佝偻病
-发病机制:磷是细胞内重要的成分,参与骨骼矿物质化过程。磷缺乏可导致骨组织中钙、磷沉积障碍,引起佝偻病。磷缺乏的原因可能是摄入不足,如长期摄入低磷饮食;或吸收障碍,如某些肠道疾病影响磷的吸收;也可能是排泄过多,如肾小管疾病等导致磷丢失过多。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生,婴幼儿期由于生长迅速,对磷的需求增加,若磷摄入不足更易发病。早产儿由于磷储备相对不足,且生长快,也易出现磷缺乏相关佝偻病。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以乳类为主食的婴儿,若乳类中磷含量不足,且未及时补充含磷丰富的辅食,易发生磷缺乏。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影响磷吸收的儿童,生活方式上可能存在饮食不均衡等情况。
-骨骼表现:可出现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类似的骨骼改变,如骨骼畸形等,但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如骨骼疼痛等表现相对突出。
-血液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血磷明显降低,血钙正常或降低,ALP升高;骨骼X线可见骨骺端矿化异常等改变。
2.其他微量元素缺乏与佝偻病的关系:一些微量元素如镁等缺乏也可能对骨骼代谢产生一定影响,但相对维生素D、钙、磷缺乏,其导致佝偻病的情况较少见。镁缺乏时可能影响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及作用,进而影响钙磷代谢,导致骨骼矿化异常,但一般通过详细的血液生化检查才能发现,且骨骼表现相对不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