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一、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概述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疾病的先进微创技术。该手术通过在椎间孔安全三角区、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彻底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消除由于对神经压迫造成的疼痛。其切口通常仅7mm左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能最大程度保留脊柱的稳定性。
二、手术适应证
1.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时间一般不少于6周。例如,患者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且经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保守措施后症状仍持续不缓解。
2.存在明显的神经根受压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等。
3.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显示椎间盘突出,且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例如,MRI检查明确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且患者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三、手术禁忌证
1.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若存在广泛的黄韧带肥厚、骨质增生导致的骨性狭窄,单纯椎间孔镜手术难以完全解除压迫,不适合该手术。
2.腰椎滑脱患者,由于椎体间存在不稳定因素,椎间孔镜手术不能有效解决滑脱问题,需采用其他手术方式。
3.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
四、手术过程
1.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病变节段。然后进行局部麻醉,以减少患者术中痛苦。
2.在皮肤上切开一个约7mm的小切口,通过导针、扩张管等器械建立工作通道,将椎间孔镜经通道置入椎间孔附近。
3.在内镜直视下,使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如髓核钳、射频电极等,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受压的神经根进行减压,并使用射频电极对纤维环进行修复、成型。
4.手术结束后,拔除工作通道,缝合切口,用无菌敷料覆盖。
五、术后护理
1.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敷料被浸湿或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2.体位护理:术后需平卧6小时,以压迫伤口止血。之后可根据病情适当翻身,但要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扭曲。
3.康复锻炼:术后早期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屈伸活动等,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病情恢复,可逐渐增加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脊柱稳定性。
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神经损伤:较为少见,若术中操作不慎可能损伤神经根。术后患者若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加重,应及时进行肌电图等检查,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治疗,必要时再次手术探查。
2.硬膜撕裂及脑脊液漏:手术中可能损伤硬膜囊导致脑脊液漏。患者术后应采取去枕平卧体位,若出现头痛、头晕等低颅压症状,可适当增加补液量,一般经过保守治疗可自行愈合。
3.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椎间隙感染。若出现切口红肿、疼痛、发热,或术后再次出现腰部疼痛加剧,伴有发热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确诊后给予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抗感染治疗。
七、治疗药物
1.甲钴胺:可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常用于术后神经损伤的辅助治疗。
2.塞来昔布: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术后伤口疼痛及局部炎症反应。
八、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术前需对基础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和控制,确保手术安全。术后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康复速度相对较慢,应适当延长康复锻炼的时间和强度递增的过程。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咳痰、适当活动下肢。
2.儿童及青少年:该年龄段患者出现需行椎间孔镜手术的情况相对较少,若非必要,应尽量避免手术。因为儿童及青少年脊柱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可能对脊柱的正常发育产生一定影响。若必须手术,术后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脊柱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锻炼影响脊柱正常生长。
3.孕妇:孕妇严禁进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因为手术中的麻醉药物、X线透视等操作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若孕妇出现腰椎相关疾病,应优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局部热敷等,待分娩后再根据病情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4.肥胖人群:肥胖患者手术操作难度可能相对增加,术后伤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较高。术前应尽量通过饮食控制、适度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术后要加强伤口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同时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身体恢复。
5.有腰部外伤史人群:这类人群可能存在腰部组织粘连等情况,增加手术难度和神经损伤的风险。术前需详细了解外伤史及治疗情况,进行全面的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突然用力或过度活动导致腰部再次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