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人九痔

一、“十人九痔”的医学含义
“十人九痔”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反映了痔疮在人群中的高发性。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二、痔疮的成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肛门直肠部的血管壁弹性降低、结缔组织退化等,使得老年人更容易患痔疮。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而言患病率较低,但也可能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患病。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妊娠期间,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导致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妊娠女性患痔疮的风险会增加。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摄入辛辣、油腻食物,如过多食用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刺激肛门直肠部位的血管,导致血管充血,增加痔疮发病风险。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引起便秘,排便时过度用力,易导致肛管静脉丛曲张,引发痔疮。
2.排便习惯:长期便秘或腹泻都会增加痔疮的发生几率。例如,便秘患者需要长时间用力排便,腹压增加,使得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形成痔疮;腹泻时频繁的排便刺激也会对肛门直肠造成不良影响。
3.久坐久站:长时间久坐不动,会影响盆腔和肛门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导致静脉丛淤积,增加痔疮发生的可能性。如一些办公室工作人员、司机等人群,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患痔疮的概率相对较高;久站人群,如售货员等,肛门直肠部位承受的压力较大,也容易引发痔疮。
(四)病史因素
有肠道疾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结肠炎等疾病,肠道炎症会刺激肛门直肠部位,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状态,从而增加痔疮的发病风险。
三、痔疮的常见症状
(一)内痔症状
1.出血:一般为无痛性便血,便血颜色鲜红,可表现为排便时滴血、厕纸上带血或粪便表面带血。
2.脱出: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则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二)外痔症状
1.疼痛:当外痔发生血栓或炎症时,会出现明显疼痛,如炎性外痔会有肛门坠胀、疼痛等感觉;血栓性外痔疼痛较为剧烈。
2.瘙痒:外痔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导致分泌物增多,引起瘙痒不适。
(三)混合痔症状
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如既有便血、脱出,又有疼痛、瘙痒等表现。
四、痔疮的预防与非药物干预
(一)预防措施
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香蕉、苹果等),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
2.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排便,一般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3.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久站人群也可适当变换姿势。
(二)非药物干预
1.坐浴:可以使用温水或中药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能够促进肛门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痔疮症状。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坐浴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烫伤。
2.肛门局部清洁: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干燥,排便后用柔软的纸巾轻轻擦拭,也可使用温水清洗,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尤其要注意女性经期的肛门清洁。
五、特殊人群痔疮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患痔疮较为常见,由于孕期特殊的生理变化,在预防和处理痔疮时要更加谨慎。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进补导致便秘。坐浴时要特别注意卫生和安全,水温不宜过高。分娩后要关注痔疮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因产后身体虚弱等因素导致痔疮加重。
(二)儿童
儿童患痔疮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便血、肛门不适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儿童痔疮的治疗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易于消化且富含纤维的食物,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等。要避免儿童长时间蹲便玩耍等不良习惯,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老年人
老年人患痔疮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非药物干预方面,坐浴时要注意老人的平衡能力,防止摔倒。在饮食上要保证易消化,避免因便秘加重痔疮症状。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药物。















